大嶼山既有豐富自然資源,亦滿載鄉郊歷史。然而,隨着赤鱲角機場和和青馬大橋建成,以及東涌新市鎮發展,島上的發展一日千里,除了令大嶼山在香港的地位驟變,也急速改變居民的生活和當地生態。
千年老樟樹
全程約16公里的東澳古道,連接東涌至大澳, 既交通便利,又能輕鬆完成。由東涌出發,沿途經過北大嶼山多個村落,尋訪歷史名勝,是見證大嶼山發展步伐的推薦路線。
從東涌市中心徒步往逸東邨,依指示牌到達侯王宮。侯王宮建於清朝乾隆時期,供奉南宋將領楊亮節。相傳楊亮節曾為保護宋帝昺在東涌灣外開戰,故後來當地村民從九龍城請來「升仙」的侯王「重回舊地」,以祈求協助對抗瘟疫。
在漸漸遠離煩囂的同時,也是遠足路線的正式開始。遊人可沿足球場旁邊小徑走,便會經過東涌河。在小橋上稍作停留,不時可見水鳥在河道中徘徊或休息。過河後沒多久,便會經過昂平360救援徑,這亦是近年從東涌出發的較熱門的路線。
沿路前行,是有超過400年歷史的古村䃟頭。䃟頭村今天已是人煙罕見,倒是仍有不少荒廢的舊式村屋和一所鄉村學校。由此村前往鱟殼灣的路段並不難走,在小幅度攀升之後,會到達一個休憩處。此時大約已從侯王宮走了40分鐘路程,正好在此眺望機場的飛機升降,以作稍休。
翻過山坳後,便會到達沙螺灣。沙螺灣除了有一所超過200年的古廟外,更以千年老樟樹聞名。該大樹不但有20米之高,胸徑更達4米之長,可說是鎮村之寶。可惜,因為靠近機場,村民飽受飛機升降的嘈音滋擾,甚至也打擾遊人久留的興致。
在䃟石灣和深石村之後便抵達深屈了。深屈是一處平靜的海灣,有數戶士多以小食作招徠,不失為休息之選。
深屈灣水位甚淺,在潮退時可以清楚觀察紅泥灘和樹林等生態,即使潮漲時也能欣賞沿岸的紅粉石和海鳥。然而,港珠澳大橋就建在深屈灣外,恍似一道水閘,令寧靜的自然海灣頓變侷促,大煞風景。
從小路繞經象山,會由此前的混凝土路面,漸變成傳統山徑,可說是全程最自然也是景色最開揚的一段。雖然此段會有較多的石階,但難度仍然不高。在山徑上回頭望向沿岸海灣,更是此行的重點。轉向之後,機場終於離開視線,取而代之的,是遠處的大澳棚屋。
發展和保育
沿着緩緩山路下坡,心情隨接近大澳而愈見興奮,但也別忘了參觀附近的嶼北界碑。界碑於1902年豎立,為租借新界予英國之記。
東澳古道全程約需4小時,到達大澳後,仍有大半天可以飽覽「香港威尼斯」的風采。採購著名蝦醬、品嘗地道海產和參觀大澳文物酒店之餘,也不要錯過碼頭旁的迷人日落啊。
由東澳古道沿途可見,村落生活隨着都市化而荒廢,甚至連東涌和大澳都已面目全非。記得兒時初訪大澳的橫水渡,今天已被橋樑所取代。
有大澳居民慨嘆,多宗大型基建工程已經對大嶼山附近海域造成生態災難,除了中華白海豚外,許多海洋生物和魚類也恐怕被滅絕。施政報告強調發展大嶼山,但在發展和保育中如何平衡,確是值得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