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4月21日

周凡夫 樂韻悠揚

原裝「仿古」 演出受難曲

原是復活節前的星期日(稱為「棕櫚主日」)及其後幾天在教會彌撒中演唱的受難曲,早已進入音樂廳。巴赫已成經典的《聖馬太受難曲》,更是今年香港藝術節備受矚目的演出。

這部已成不杇的受難曲於1727年4月11日面世之地是萊比錫聖多馬大教堂,這次藝術節便邀來該教堂的聖多馬合唱團和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Thomanerchor Leipzig &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由施瓦茨(Gotthold Schwarz)指揮,聯同6位活躍於德奧樂壇的歌唱家來演出。施瓦茨不僅於德累斯頓教會音樂學院和萊比錫孟德爾頌音樂及戲劇學院修讀音樂,還跟隨過曾於聖多馬大教堂擔任管風琴的卡斯特納(Hannes Kastner)習管風琴,並多次帶領萊比錫此一幾乎可說是「原裝」的樂壇頂尖組合外訪,確讓人有朝聖般期待。

事實上,這次最大的不同便在於採取了追求「原汁原味」的方式,即使並非(亦不可能)「復古」,亦是「仿古」的表演。合唱團便分為正副兩個團,為突出這種效果,單由副團演唱時,全部副團的歌手起立歌唱。

大跨齡成特色

按場刊提供的名單來看,合唱團的四個聲部各分為一、二聲部,合共八個聲部65人,各個聲部人數順序為23、12、10和20;也就是說,兩個內聲部(女中音及男高音)的人數與兩個外聲部比較,剛是只有半數;這全因為聖多馬合唱團是聖多馬大教堂的合唱團,仍是教會傳統的全男聲合唱團,但包括由兒童到成人,也就是說仍保持詩班中沒有女性的「規矩」;女高音、女中音兩個聲部全由童聲擔任,這種形式當是當年《聖馬太受難曲》誕生時的形式,這與全由成人組成的混聲合唱團不同之處在於,女聲部聽來的聲音強度與力度稍弱,但整體上卻更為和諧。不過,這種年齡大跨度的合唱團,在排演過程中,卻必須是長期具有充分時間培訓才能有較佳成果,此因各團員的生活經驗、習慣,溝通方法都有很大不同(現今這種「代溝」會更嚴重),作為排演的指揮,便必須要有方法能打破此中阻障。當晚全曲演完謝幕時,施瓦茨還特別將兩位年紀最細的小歌手拉到舞台前邊來答謝觀眾的掌聲,可說是有意突顯「大跨齡」的特色。

兩位小歌手謝幕時,仍保持着滿有精神活力的狀態,確是難得。巴赫多番修訂於1736年完成,現時普遍演出的版本,合共68首(樂章)樂曲,當晚演出第一部分,29首已超過一小時,中途後續演第二部分39首,更超過一個半小時。音樂會更特別提前晚上七時開始,散場時亦已是晚上10時15分了。

合唱不慍不火

不僅如此,樂隊部分亦按巴赫的設計分為兩個樂團,各約20人,以弦樂及木管為主,「銅管樂」則只有兩支音色接近木管的法國號。但更重要的是,除了用上古鍵琴(Harpsichord)和小型管風琴,還有兩支牧笛,魯特琴和古老低音弦樂器「維奧拉達甘巴」(Viola da Gamba),曲中大量採用「數字低音」伴奏,便由「維奧拉達甘巴」、低音巴松管、古鍵琴和管風琴分擔,這組「古」樂器,便成為這次演出的特色所在。

合唱團唱來既不過火,亦不「壓抑」的合唱聲音,能將人得救贖而歡欣時的喜樂,面對人子被釘時的痛苦和傷痛,都分別掌握得極有分寸地表達出來。對在全曲中先後出現5次的受難樂聖詠(第15首、17首、44首、54首和62首),都唱出了不同的感情變化。

至於6位歌唱家,基本實力相當,都有很不錯的表現,除了女低音的音色稍亮外,至關重要的兩個角色:擔演推動着整個演出的傳道者男高音布降斯(Benjamin Bruns)和演唱耶穌的男低音哈格(Klaus Hager),都完全勝任,還可以要求什麼呢!

撰文:周凡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