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4月20日

張綺霞 訪談錄

58歲蔡國強 豪情依舊 繼續刺激

上月亞洲協會頒發「亞洲藝術大獎2016」,表揚3位亞洲當代藝術家的成就,得獎者之一的蔡國強一身牛仔裝,一貫的平頭裝,似是對隆重場合的又一次藝術反叛。在當代藝術界,蔡國強也是一個反叛的藝術家,從八十年代開始就用爆破形式做藝術,創前人之所未有,因而引人注目。

他的裝置作品同樣以破格豪氣見稱,規模巨大,經常採用栩栩如生的動物模型,讓人震懾。然而成名後也招來不少批評,指作品流於形式、表演性過強。然而在他來說,藝術本來就具表演性,每次創作像一場場困難的遊戲,火藥爆破效果不可掌握,大型裝置製作困難,卻都成為刺激的挑戰,讓他與觀眾共同實現一次次的奇想。

蔡國強1957年出生於泉州,1995年移民美國,但仍使用中國護照。就如他到不同地方搬演的煙火作品,無論到哪裏都不忘本源。去年6月,他在家鄉泉州創作了煙火作品《天梯》,火梯從下而上爆破,緩緩上升,是他為祖母百歲生辰而創作的作品。

祖母與父親,都是影響他藝術路至深的人。前者全心支持其創作路,甚至願意養他,要他專心畫畫,同時啟發了他許多做人的道理,要他凡事不要在意得失。

「我奶奶是從小漁村來的,年紀很輕的時候就信上帝,在那個鄉村的地方,信上帝的人是很少的,每個禮拜都會去城裏上教堂,她的思想相對比較開放,也相信那個看不見的世界,對我影響很深。」開放的思想,讓他覺得什麼都可成為創作的可能,而對超自然力量的嚮往,讓他想透過煙火作品與宇宙和外星的力量呼應。他曾說,火藥是他創意的泉源,用來表達對世界和人的思考,而不是為炸而炸。

鞭炮聲中成長

在他成長的地方,鞭炮聲是生活的重要記憶,家鄉泉州家家戶戶都以生產鞭炮為業,「同學每天回家都要幫忙做鞭炮賺一點錢補貼生活」。火藥觸手可及,經常成為孩子的玩具,他更曾經以之來製作土槍玩。這種危險的遊戲,啟發了他多年後的創作。

當地每逢結婚、生日、葬禮,人們都會放炮仗,「聽到鞭炮的響聲,便知道隔壁的大肚婆生了孩子」。他也在兩岸炮火中長大,危及生命的轟隆聲,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從前在泉州、金門沿海都是大炮,飛機也經常在空中盤旋打空戰,在少年時期,小學每個教室都要挖防空壕,警報起來就要鑽到底下,火藥用於戰爭,這個印象對我來說是很真實的。」

火藥代表生命,也代表死亡。人生在世若不好好轟炸一場,做一場超然的大夢,似乎枉活。「煙火在空中炸開,也是它死亡的時候。在美麗的光中消失,有寂寞和消亡的美。」

其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修讀舞台美術,接觸到不同的前衞藝術流派。他沉醉於當代藝術的「亂搞」精神,認為當中的自由空間前所未有,讓他可以挑戰過去、開拓未來,找到表達自己的最佳方式。他開始研究多種可用的材質,希望能創造出自己專屬的風格。

「(美術)學校基本上還是寫實的訓練, 可是舞台設計不一樣,是空間的,講究材料和戲劇性,在一定時間裏展開,這些訓練對我後來做當代藝術很有幫助。」

在1984年,他開始嘗試用火藥創作。當時他回到家鄉,忽發奇想,從鄰居買來火藥,把畫布掛在牆上,再向其發射小火箭,後來更把火藥直接鋪在畫布上,透過爆炸造成燒焦的痕跡,成為畫作。

作為中華文化四大發明之一,火藥對他來說是帶有傳統象徵的形式。與其保守性格相比,火藥豪放大氣、不易為人控制的性質,讓他愈炸愈過癮,是他熱情與想像的出口。

其後他用火藥可說是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在空中炸出想要的圖案、在白日炸出彩色煙火、用煙火來延續長城的長度、把火藥附寄在樹上引爆,讓散開的火藥變成樹的形狀。或是在布上倒上各種火藥,蓋上防火布,火光熊熊的一聲轟隆後,就燒成了一幅畫作。他的創作總如魔術表演,吸引人圍觀,讓人驚奇讚嘆。

延續父親夢想

出身舞台設計,讓他對當代藝術有不一樣的思考,尤其是對其表演性的掌握,他的作品就如一個個實現奇想的戲劇舞台。「裝置藝術有空間、有材料,還要考慮到預算,要團隊合作,是集體勞動,要組織,加上我的爆破等作品都包含了很多時間(因素)和觀眾的參與,都跟戲劇有很多關係。」

如今他周遊列國創作,不少作品仍帶有許多中國元素與影子。父親曾有過藝術夢,卻苦不得志,經常在小小的火柴盒上繪畫浩瀚的山水,懷想故鄉。蔡國強成年後,才發現故鄉山水風景很平常,成為遊子後,他才體會到當中的孤寂心情。其後他創作出《不合時宜:舞台二》,讓多隻逼真的老虎全身插滿箭,旁邊則展出他父親創作的水墨畫《百虎圖》,遙相呼應,延續父親的夢想之餘,也是他對自身本源的追思。

但他拒絕自己被中國元素定義。「我有做草船借箭,也有做蘑菇雲、汽車爆炸、狼撞牆、很多動物在喝水,這就跟中國沒有什麼關係。」

釐清外界誤解

在創作以外,他也涉足策展工作,例如最近在卡塔爾多哈策展的展覽「藝術怎麼樣?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希望能藉此推翻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成見,帶出藝術家的個人特質。「希望無論藝術家以中國還是不以中國、以政治或不以政治為主題,大家都能更關注他藝術創作的方法及在藝術史上的貢獻。」

「我認為整體上,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有一些誤會,例如要求中國藝術家『很中國』,說中國的政治、社會的問題,或者是表現古老文化的內容。可是中國藝術家除了做這些,還可以做跟世界任何人一樣的事,關注國際或世界上其他人都有的問題,個人的情感變化。沒必要以整個國家為他的主題。另一個是由於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也很注意到商業市場或拍賣,說中國藝術的新聞都是在說誰誰誰的作品又賣到多高價,中國的博覽會又賣到多少。可是中國藝術家個人的創造力,他們的作品好不好,作品的企劃怎樣,還欠關注。」他一口氣說。

不少論者均批評,新一代的藝術家常模仿成名藝術家的風格,難以找到獨特的創新性,蔡認為這只是學習的過程。「世代發生很大的變化,新和舊在交替,價值觀的丟失,包括信仰,社會創造新的可能性,可以更自由一點,更輕鬆一點,更突出個性,當然也有學習適應的階段,但我感覺今後會愈來愈好。」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攝影:PM Chiu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