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怪現象……未打開中國市場時,香港電影、電視、音樂可以打入全世界華人市場!點解打開中國十幾億人市場反而香港電影、電視劇、音樂會玩完?Why?Why?」
且不要見怪,道理淺而易見。
須知,解放之後,政治掛帥,全國一切行動,思想皆要「革命」,意味着,不是「革命」的即是「反革命」!淺顯易明形容,便標籤成「大毒草」,還有人敢觸摸大毒草嗎?何況製造「大毒草」呢?職是之故,文藝只限於「紅」。電影、電視、音樂三項藝術創作皆要「又紅又專」。
那時代,並非市場經濟,這些產品,並不是按照市場規則而產生。
時至今日,市場比前開放了,因為中國人口多,文化教育程度不同,口味也不同,故此,如按照市場供求,則各類趣味都有市場的,尤以「不必用腦」的娛樂產品,市場消費力度較大吧。
這個市場漸漸具有消費力,極之有利「享樂型消費模式」,諸如國內外旅遊、享用名牌,飲食,名車等等,盡在衣食住行中享受物質快感。
玩樂事業,包括上電影院,必然旺盛。這二三十年間,內地的銀幕及戲院座位火箭速度上升,投資在製作影視、音樂及新傳媒的資金,波濤般湧來。經營的技巧,方法進步神速,無他,此乃一項賺錢的事業,賺錢的推動力何其巨大哩!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非常慶幸處身在華語地區而享得太平盛世,鄰近地區發生了十年浩劫,台灣不見得怎好,新加坡、澳門等地,絕沒有產生原創電影、電視、音樂的條件。這個機緣香港人把握了,就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配合下,這些產品供應了全球華人娛樂市場。
這是一個巧妙的機遇,港人機靈好好掌握到。如果,中國共產政權早日開放改革,實行市場經濟,則這個機會不能生成。
再說,中國十幾億人市場,真正龐大,港產影視音樂產品投入這個「汪洋市場」,足不足夠供應?這個「汪洋市場」中,品味繁多易變,能否配合?簡單講:過去「池中無魚蝦自大」,過去「踢七人小型足球」,今天,面臨這個大市場,還以老招式出場衝鋒陷陣,未免不知量力吧。
港人一向機靈過人,善於「走位」(賽馬術語,騎師 一走入馬群中,馬上拉馬另覓有利位置策騎突圍),都向「汪洋市場」走位去了。那裏,仍然需要原創精神,創作技術,創新的熱誠。亦極度需要經營大型國際娛樂產業的手法和知識。諸如,現代企業管理,市場計劃,發行宣傳、院線策略,合約製成、滙資、投保等等做生意方法。
這些方面,港人仍然比較有利。
究竟香港影視、音樂事業又是否「玩完」?
看何謂玩完?這裏有七百多萬人口,影視音樂產業需求實在有其市場。本土市場必須滿足本地人的生活趣味,「港人港戲」、「港人港電視節目」、「港人港音樂」,一如「港人港地」嘛。質素優良的影視音樂產業,始終有市場的,能夠生存及持續的。
所謂「玩完」,乃指沒有過去「通殺」的風光而已。時移世易,機緣已過還妄想?儍咩!
註:文潔華外遊,劉天賜代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