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3月16日

林艷虹 法國專訪

家訪安妮奎佛萊克:古典音樂不需完全聽懂

在距離巴黎市中心一小時車程的郊區Maisons Laffitte,最能呼吸清新與浪漫空氣。沒有鵝卵石鋪成的街道、煙霧混濁的酒館、污穢發臭的河岸,沿途只有古樸的小屋與城堡,花田綠野與河湖交錯,勾勒出一幅淳樸美麗的圖畫。這片自然與人文並重的法式園林景致,孕育藝術家的創造力與專注力。居於這區的法國鋼琴家安妮奎佛萊克(Anne Queffélec),手指在黑白鍵上起舞,奏出法國作曲家埃里克薩蒂(Erik Satie)的《玄秘曲1號》(Gnossienne No. 1)及Reynaldo Hahn的Hivernale兩首樂曲。

音樂是很私人的享受,安妮在訪問中提及入場聽音樂會,「古典音樂不需完全聽懂」,觀眾只要用心領悟,便能尋找內心最原始的聲音,為營營役役生活注入樂音之美。

「音樂很抽象,有別於文字、畫作和影像般精確道出故事。它最能深入觀眾內心神秘區域,比文字更有力量表達情感。」在安妮眼中,音樂有種召喚能力,隨音符跳躍釋放,讓人從心坎裏找到自己遺忘已久的聲音。

沉悶、聽不懂細節,是許多人害怕接觸古典音樂的原因。安妮認為以這種假設性、功能性來聆聽音樂,是不必要的。「大家一直對欣賞音樂會有誤解,永遠覺得要在音樂會當中認識、了解一些東西,才稱得上『聽過』,否則自愧沒能力、沒素養,其實不然。」

她認為一旦人們腦中多雜念,干擾多,便不能讓身心放鬆,感受音樂。「正如欣賞日落,我們不需要研究日落何以形成、怎樣才算最美……你只須專注其中,感受日落一刻便足夠。觀眾有時追求太多,事事要理解和有收穫,反而未能真正體驗現場優美旋律帶來的樂趣。」

要專注地欣賞有規律得來又變化多端的音樂,不是每個觀眾都能做到。作為演出者兼聆聽者,安妮的經驗是,許多大師如貝多芬、巴哈的作品,旋律結構複雜,只有聽得多,才能慢慢投入他們的世界。

「作曲家的音樂能夠流傳後世,因為作品具人性,所以成為獨立藝術品。我在台上演奏大師作品時,不會想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只會獨立處理這首音樂包含的人性。」

音樂「三角關係」

她以「三角關係」來貫穿創作者、作品與受眾的聯繫。「藝術家完成一件藝術品後,這作品不一定代表他,而是由觀眾來捕捉。而音樂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本來屬於創作人的東西,經過鋼琴家之手,進入受眾內心世界,這3種個體緊緊連在一起,帶來強大魅力和震撼力,缺一不可。不同於油畫直接表達,觀眾直接吸收。」

因此,鋼琴家的角色相當重要,演奏經驗豐富的安妮希望觀眾明白:「音樂是要被感動,而不需要明白。它不同讀書時讀的科學、數學,要有指定答案。觀眾投入音樂的重點,不在於對音樂素養的要求,而是培養專注聆聽的習慣。」

她時常教導學生,鋼琴家每彈完一首樂曲的最後音符,到開始下一首曲目中間的時間,不要拍手。「曲與曲之間,對我來說具有故事意味,是連貫整體表現和控制流暢度的關鍵,不能中斷。」

出身巴黎書香世家的安妮有一種由內散發的氣質,她的優雅是沉穩、厚實的。父親是名作家Henri Queffélec,她5歲便開始學琴,父親有心栽培她成為一名鋼琴家。

1964年,她被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錄取,師承鋼琴家Alfred Brendel、Paul Badura-Skoda,並在國際音樂大賽中屢獲佳績,包括贏得1968年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評審團大獎及1969年利茲國際鋼琴大賽的獎項等。她曾與著名指揮家布萊茲(Pierre Boulez)和加德納(John Eliot Gardiner)、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樂團合作。回顧50年音樂人生,她深感欣慰:「我是不能投訴的,25歲開音樂會,遇到很多好老師,雖然自己沒有清晰計劃,但音樂路一帆風順。」

問她人生可有經歷高低起伏,她說「Oui」(讀音:Vee),也是她訪問中說得最多的單字,即英文的「Yes」。「我常說表演過程,不是表演一首歌,而是一種個人成長和人生體驗。人生如乘船航行,你永遠不知身處大海中,將面對怎樣的天氣和風浪,想不到下一秒飄到哪兒、何時完結,但往往盼望路途可以愈走愈遠。」

曾有一刻迷失

過往,她也有過一刻失去方向。「在一次國際比賽中,我問自己『現在錄唱片可以賺錢,之後做什麼呢?』當時有些少迷失,就像你很想摸天上的星星,明知不可能,一旦被你摸到,發現又不是那回事,可能摸不到是好事。」

可是,人的欲望無止境,面對目標沒有嘗試,總是不甘心,正如音樂家一生都在努力地突破、挑戰自己。「有次開演奏會,腦內忽然叮一聲,感覺那瞬間彈得很美妙,可以享受成果,發現原來過去付出的努力並未白費。之前找不到回報、低潮或逆境的心情,一掃而空。」她微笑說。

隨性知足、享受當下,彷彿是巴黎人基因。在當地走一轉,已能感受法國的生活文化特色:不按規例泊車、肆無忌憚呼出煙圈、亂扔煙蒂,這些都被視為捍衞個人自由的行為。正如音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法國作曲家漸漸擺脫華格納、俄國抒情派等影響,為現代音樂摸索新方向,其中薩蒂是法國音樂史上出名我行我素的怪傑。

安妮認為薩蒂的特色是「曲短,彈奏時如同唱歌,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她曾推出幾張與薩蒂相關的專輯,包括Erik Satie、Satie:Works for Solo Piano & Piano 4 HandsSatie:Gnossiennes等。

點評怪傑薩蒂

音樂與藝術互相影響,她指薩蒂和莫奈都是橫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重要名字。「當時沒有Facebook,但兩人經常在畫廊見面,互相啟發。」如能回到當時,問安妮遇見薩蒂會說什麼?她大笑:「我會叫他放下面具!」在她眼中,薩蒂是一直追尋理想但孤獨的人,他過於保護及隱藏自己。「雖然表面上他的音樂充滿幽默感,骨子裏的他其實不夠自信,在他生命最後階段,他繼續學作曲,因他自知不足。由於少了一份自信,導致他不能面對群眾和世界。」

薩蒂極度重視私隱,從不讓別人參觀他的住所,死後人們才在其衣櫥發現八十多塊一模一樣的手帕,還有12套一模一樣的天鵝絨服裝,以及雨傘鞋子,原來他有收藏癮。「薩蒂死時,他的朋友走進房間,無不嚇一跳,實在太污煙瘴氣。相信這跟我很不同吧?」說罷她忍不住笑。

薩蒂一生只有一段情,就是1893年跟一名模特兒兼畫家Suzanne Valadon相戀。「他沒什麼情史,只得一個女朋友,但他們生活了幾個月,女朋友也受不了,最後報警離開,可見無人能與他相處。」

薩蒂最讓安妮欣賞的是,他一直為自己的音樂理想而活。「他是真正的藝術家,從不看重金錢,討厭以音樂賺錢,認為音樂應是藝術。因而過了許多年窮困生活,就算朋友請吃飯或給予金錢救濟,他都不接受。」

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安妮將為香港觀眾演出名為《旅程》的音樂會(6月24日,香港演藝學院賽馬會演藝劇院),她希望屆時觀眾能真切用心感受她演奏的音樂。

撰文、攝影: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法國五月藝術節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