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3月10日

劉靖之 樂韻悠揚

都靈劇院 不惜工本

《父女情深》是今年香港藝術節從意大利都靈皇家劇院引進香港的歌劇Boccanegra,中譯應該是《波卡湼拉》,是威爾第的歌劇作品,在香港好像是第一次演出,在歐洲則經常演出,人物雖然只有6個,但劇情十分複雜,不知是不是香港的歌劇製作、導演不選擇此劇的原因。香港藝術節這次邀請都靈皇家劇院製作演出威爾第《波卡湼拉》確實大手筆:劇院管弦樂團97名、工作人員10餘人、合唱團80人,另有45名香港歌手參與合唱、演出。此外,劇院樂團還獲米蘭Pro Canale基金會借出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小提琴Turin 1772;Francesco Ruggieri小提琴,Cremona 1686;Alessandro Gagliano,Napoli 1725;Santo Serafino,Venice 1725;Giovanni Paolo Maggini中提琴1600;Francesco Celoniato大提琴Torino 1732;Carlo Ferdinando Landolfi, Milan 1751!這次都靈皇家劇院來港演出確是不惜工本,加上舞台布景,氣派古典,富麗堂皇,看來需要專機把這些團員和樂器運來香港!

兩版本不受歡迎

威爾第於1855年創作《波卡湼拉》,那時他的《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已令他名滿歐洲,是一位十分成功、頗有經驗的歌劇作家。但這部歌劇不受歡迎,據說原因是由於1855年的初版和1880年的修改版,威爾第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而兩個版本相隔四分之一世紀,劇本明顯有不連貫的問題。此外,劇情較一般三角戀愛更為複雜而令一般觀眾感到迷惘,衝突發生在男中音與男低音之間,男高音反而無足輕重。

筆者覺得《波卡湼拉》沒有《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廣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這部歌劇缺乏威爾第繞樑三日的詠嘆調。落幕之後,歡眾無法記憶有任何一首詠嘆調的旋律能在腦海裏盤旋不去!事實上,有幾個場景寫得相當動人,如第一幕的結束場景,又如第三幕波卡湼拉在毒藥發作之前。威爾第在配器氛圍上顯示出一種陰暗效果,是威爾第樂隊寫作較為突出的例子。

這次在香港製作、上演的《波卡湼拉》是2013年都靈皇家劇院根據1880年修改版製作演出的,為紀念威爾第誕生200周年。威爾第與華格納同在1813年生,因此2013年意大利和德國各大歌劇院分別大張旗鼓地紀念這兩位歐洲歌劇大師。

歌唱家各擅勝場

在6位主要演員裏,飾演波卡湼拉的意大利男中音Roberto Frontali最為出色,他的音色扎實、穩重、舒服,令觀眾覺得仍然流暢。飾演保羅.歐爾比尼的男中音Gevorg Hakobyan表現也很好;飾演雅可博.菲耶斯科的男低音Michele Pertusi低音缺乏厚度,聽起來有點乾;飾演瑪利亞.波卡湼拉的女高音Erika Grimaldi高音域較硬;反而飾演加布里埃利.阿多諾的男高音Giogio Berrugi則有板有眼,似乎頗有潛質。

整部歌劇的演出頗能一氣呵成,導演、服裝與布景均由Sylvano Bussotti負責,風格相當傳統,感覺甚好,因為現在有不少導演故作新潮,常常違反劇情的時代背景。管弦樂團指揮Roberto Abbado,曾獲2009年意大利樂評協會的Franco Abbiati最佳年度指揮大獎。

80人的合唱,加上香港的45位歌手,效果甚好,從外形看來,觀眾分不出意大利團員和香港歌手。

都靈皇家劇院的獨唱歌唱家、管弦樂團和合唱團是今年香港藝術節的領軍藝團:歌劇、合唱、安魂彌撒曲、交響曲等四大項目,其中《波卡湼拉》歌劇連演三場,工作量相當繁重。歐洲歌劇院管弦樂團一般皆為歌劇伴奏,也演出純交響音樂作品,如維也納國立歌院既有管弦樂團又有維也納愛樂樂團,雖然行政上各自獨立,但大部分團員都是「兩棲」團員。

圖片:都靈皇家劇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