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29日

李宇銘博士 醫博知源

飽食讓人虧虛

在過去饑荒的年代,常見虛衰的病證,可是到了今天豐裕的社會,卻還有不少人擔心自己「營養不良」,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在中醫上看,飲食的過饑與過飽也可以傷脾胃,過於飢餓當然會讓人氣血不足,其實過飽最終也可以讓人變虛!

都市人經常過飽,試試問孩子們:「什麼叫肚子餓?」很多孩子都沒試過真正餓的滋味,成年人也甚少餓多於一天。我們很多時飲食都不是因為真正的飢餓,並非肚子餓才吃飯,而是因為情緒(開心就吃、不開心也吃),或者因為習慣(定時定候吃),或者因為節儉(覺得不要浪費食物)。

諸多飲食的原因,大多都不是身體需要,當吃的東西超過身體的需要,就會造成負擔,人在年輕的時候,這種負擔不容易察覺,覺得只是自己正常的消化能力,但是當年歲增加的時候,開始吃同樣份量的食物也消化不了,其實是自己一直吃東西過多而不自知。

過飽三進程

仔細而言,經常飲食過飽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過程。第一,當我們胃腸健康時,因為消化能力好,就算吃得多也不覺得有問題,飲食過多產生太多氣血,多出來的部分身體用不完,也可透過各種途徑排走,因此健康人就算吃得多也不會長胖,能夠自我調節。但是,如此一直吃太多,身體來不及排走,氣血變得渾濁,可以導致身體局部豐盛或者生瘡;再因為某些地方壅塞不通,氣血難以流到某些地方,導致局部虛弱,那就是各種文明病的特徵。

第二,當腸胃開始變弱,消化不了那麼多,氣血也就變得虛弱,同樣份量的食物開始受不住,吃飽了容易「飯氣攻心」覺得疲累,但由於人的食慾還強,只是吃多了又不行,心理不能滿足,總是希望吃多一點,以為自己的疲乏是由於吃不夠所致,形成惡性循環。其實並非因為自己需要那麼多,只是因為過去能夠承擔的份量,現在已經承擔不了。氣血產生過多的部分,如果未能透過一般途徑排走而留在體內,可以積聚在皮膚內臟之中,儘管吃得不多反而比過去更容易變胖,「喝水也會肥」。

第三,當腸胃變得更弱時,難以消化食物,氣血更加虛弱,除了見胃腸不適之外,易飽又不容易饑,可是即使沒有飢餓感,心中卻仍想着應該要吃飯,「有心無力」,每逢就餐時縱使吃不下,卻硬要吃下去意欲補身,進一步加重自己胃腸負擔,導致胃腸更虛,又再加重惡性循環。胃腸虛弱導致一身氣血虧虛,繼而百病叢生。

常說「虛不受補」,胃腸受傷了,怎樣補都未必能補進去。都市人想要健康?記住中醫一句話:「餓治百病」,實乃金石良言。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