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醫生的工作也涉及一些運氣,令人頭痛的星期一早上,通常會遇到複雜的病症。黃先生正是其中之一。
醫生:「黃先生,其實你的體重、血壓、血糖及膽固醇仍然距離目標好遠,你有無想過可以怎樣幫自己?」
黃先生:「我不知道呀。醫生,你有好提議嗎?」
醫生:「其實一直以來,我見你很少做運動,有無想過抽時間試試?」
黃先生:「運動?我們做保險的,返工既要『跑數』,又要見客,放工更要顧及屋企大小事務……時間好像不夠我用,我想我做唔到。」
醫生:「哦……那戒口呢?你上次好似答應過我,今次開始會做好些,你怎看呢?」
黃先生:「但是快又過年了!中國人過年應酬多、飲食多。還是過完年,回來覆診先再想吧!」
事有湊巧,黃先生的手提電話響起:「喂?陳仔!今晚麻將耍樂直落?當然要預我啦!上個禮拜我輸了那麼多我都未報仇!我在看醫生,遲些再講,嘻嘻!」
黃先生的生活被工作、家庭、應酬、朋友等等的因素完全佔據了,恍惚賠上了寶貴的健康。看來能夠和他達成共識的日子仍然很遠。
恒常運動指引
像黃先生一樣,有很多人都會自問沒有足夠時間和體力令自己變得更健康,結果往往將計劃變成空想,總是「停在起跑線」。而事實上,目標未必這麼難達到。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的文獻和訓練指引,一般成年人應每星期恒常做最少150分鐘或以上(如一星期最少5天,每次最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指運動時能感受到少許冒汗及氣速(仍能對話,但不能唱歌)而心跳值可達最大值50%至70%的運動(最大心跳值的定義是220減去年齡值)〕,以及2至3次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經常保持着好動的生活(Active Lifestyle)可促進心臟、肌肉和骨骼健康,以及減輕患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和情緒病的機會。長者更可以從運動中改善平衡、肌力及靈敏度,預防跌倒。
文獻雖如此說,大家可能仍會質疑,一星期150分鐘怎樣可以騰空出來呢?作為醫生,工作雖忙,我亦勇於嘗試,並以身作則,從3年前開始實行運動大計,發現益處無窮。這時間原可用於晚間在家呆坐睇電視「煲爛劇」,亦可以是玩手機遊戲「轉珠」的時光,更可以是假日清晨賴床的數十分鐘,甚至是原本用來排長龍搶購特價雪糕的光陰……例子其實多得不能盡錄。每次只要自問一下:「每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有時間做這些沒甚意義的事,何不對自己好一點?不要成為懶惰和排隊族的奴隸了!」運動的時間就自自然然像魔法般一段段騰出來了!而我也發現開始恒常運動後,精神飽滿了,睡得比以前更好,情緒和脾氣也比以前好,人好像感覺年輕了!
運動帶入生活
如何去選擇運動模式?運動選擇可以很多元化,ACSM亦提議嘗試恒常運動的新手,可從自己最方便和享受的運動方式開始。從康文署的調查(註),發現眾多港人選擇了跑步及游泳作為恒常運動,皆因場地充足、不需特定器具、亦較易融入生活。以自己為例,我愛上了跑步和游泳。在繁忙的診症完結後,只要換上跑鞋或隨身帶備游泳用品,隨即可以上路活動一番,極之方便。從新的習慣中,我認識了一班酷愛運動的夥伴,增進了友誼。再者,在身心俱疲的日子,他們的鼓勵更成為了堅持運動的動力,這都是醫學書中沒有提及的意外收穫。
除上述的運動貼士外,還有一妙計,就是把運動帶入生活。例如早兩個站下車行段路、搭少兩層電梯行樓梯、多做一點消耗體力的家務如抹窗、清潔浴缸、擦地板等等,這些「小努力」也可為健康加分,何樂而不為?
至於那「過完節才戒口」的藉口……其實大家身為香港人也應發現,在這華洋共處的社會,節日喜慶特別多;聖誕定必緊接兩個新年,之後很快又是吃糭和月餅的佳節。一年復一年,每季均有「食神」。只要有所鬆懈,為食的「惡性循環」和藉口便化成無間道。與其「擇日」才開始乖乖戒口,何不「撞日」從今天開始為自己的健康踏出第一步?
我深信「這些機會都是屬於我的」。我可以做得到,我希望你也可以。大家加油!
鳴謝:註冊物理治療師麥卓恆先生提供有關運動醫學的寶貴意見。
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人運動習慣民意調查〉,2006
撰文:譚仲豪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編按:上周「心肺復甦CAB」一文,提到1月10日舉行之「心肺復甦馬拉松2016」,當中支持機構之一為「香港心肺復甦委員會」(Resuscitation Council of Hong Kong)。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關注一帶一路(一) |
上一篇: | 黃進曦「過客」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