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陳婆婆是診所的「熟客」。今天,她跟往常一樣,定期到診所覆診。她患的是老人病「常餐」:血壓高及糖尿病。雖然服藥已久,但各項指數的控制卻遲遲未有改善。我問及婆婆的用藥習慣時,婆婆反應敏捷地回答說:「我真係有食藥㗎!嗱,我仲有隨身帶住啲藥,你睇幾方便!」隨即從手袋拿出一個果占樽,內裏裝滿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藥丸,猶如小孩的萬聖節糖果瓶……
我問:「呢啲係我俾你嘅藥?」眼見瓶裏的藥丸真的亂過「亂世佳人」。
婆婆答:「診所啲藥丸一排排、一袋袋既麻煩又阻地方,我每次拎到返屋企就會倒埋一樽方便我用,入面仲有上年聶醫生俾我嗰啲感冒藥同埋止暈丸,等我有鼻水同暈暈地時攞嚟用。」
聽到這番話後,我也頓時覺得頭暈!婆婆把多種形狀和顏色差不多的藥調亂了,也因欠缺標籤,忘記服藥劑量和時間,以致藥到病不除。
用藥問題面面觀
陳婆婆的用藥亂局或許有點嚇人,但其實情況並不少見,在長者中尤甚。原因有很多:
1)健康因素:長者常有多種長期病,用藥種類也自然比年輕人多(註)。此外,視力問題如老花、白內障等可影響長者清晰閱讀藥物標籤的能力。再者,長者因記憶力減退,要準確記起藥量確不容易。
2)藥物因素:不同的藥物皆有不同的服用時間和份量,用藥愈多,愈容易混淆使用規則。而且有些藥丸的顏色和外形類近,令分辨有困難。
3)壞習慣:一些人為了方便收納,會把新、舊批次的藥,甚至將親友的藥也放在一起,混合使用。亦有人會從藥袋把藥丸倒入沒有標籤的瓶內,此舉有機會令病人誤用過期失效的舊藥,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有誤服的危險。
4)囤積「看門口」的備用藥:有些人習慣留下剩藥作未來使用,但這也有可能引致服用過期藥物影響效能。況且不同的病也可能有差不多的病徵,例如胃炎、肋骨筋膜炎,甚至嚴重疾病如冠心病也可以有差不多的痛症。如單靠「看門口」的備用藥物,有可能延誤重疾,危害生命。
5)錯誤用藥觀念:一些長者因對使用中的藥物不了解(例如害怕有副作用),因而自行改變服藥方法,甚至自行停藥或混入其他成藥/中藥,令病程未能受控。
胡亂用藥的對策
親友永遠都是最熟悉長者習慣的貼身幫手。以下的對策或可幫助身邊的老友記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
1)整理藥物:協助長者整理儲存在家中的藥,並棄掉過期、舊批次、不再使用的剩餘藥物以防誤用。至於使用中的藥,盡可能於使用前把它們留在診所或醫院發出的原有包裝內,以防於轉載時出錯。
2)監管用藥:親友可幫助長者分配每次使用的藥,並定時提醒服藥。盡可能在親友的監察下用藥,可減少誤服和漏服的機會。
3)輔助工具:善用協助用藥的工具(在康復用品店有售),例如藥丸切割器 (Tablet Cutter),設有早午晚小格的一星期藥盒 (Compartment Pill Box),這些工具可使用藥變得更有條理。此外,如有智能電話,也有一些apps 可定時提醒「大頭蝦」定時用藥。
4)適時求醫:如有不適或用藥後有異常反應,應盡早求醫以免延誤病情。此外,如難以依從指示服藥,可與醫生商量,看看可否簡化藥量、種類和服藥次數(例如轉用一些較長效的藥),令用藥過程變得容易點。
養成習慣,常找同一間診所/同一位家庭醫生跟進病情,避免亂石投林地「逛診所」(Doctor Shopping:即經常轉換醫生或同時向多位醫生求診的習慣),可有助醫生整理病人的用藥,減少混亂。
5)找尋外援:社區也有一些相關的服務,例如醫管局的社康護理服務、聖雅各福群會的到戶藥療輔導等,也可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上門的用藥指導,糾正陳年的錯誤用藥觀念及協助整理藥物,令服藥及治療變得更安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藥,用得對會是我們控制病情的良藥,但錯用時也可成為你的毒藥,應時刻慎用。
註:在《美國老年病協會會刋》(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0年1月刊登的一份研究指出,約65%的在港長者需長期使用五種或以上的藥物,構成「多重用藥」(Polypharmacy)的現象。
撰文:譚仲豪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