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香港以往的公立醫院,不少以英國皇室人員的名字命名。屯門醫院是全香港首間以地區名字命名的急症全科醫院,象徵着這間醫院立足地區、服務社區的方向。現今的屯門醫院已經由開院初期只有數百張病床,發展成一間擁有1800張病床的急症全科醫院。
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規模發展屯門新市鎮,並將興建一間以社區為本的醫院納入在發展藍圖之內。經過了長達10年的策劃及興建,屯門醫院終於在1990年3月8日正式投入服務,至今扎根社區25年,並由一所社區醫院,逐步發展成為服務屯門、元朗及天水圍區約110萬居民的龍頭醫院。
屯門醫院在開院初期只提供有限度服務。以臨床腫瘤科為例,最初只提供電療服務,後期才開設專科門診診所,直至部門運作漸上軌道,才開始接收住院病人。而藥劑部當年的服務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朝九晚五」,星期六及星期日則半天工作;病人若在晚上或假期求診,便要翌日再返回醫院取藥,對病人來說非常不便。直至2001年10月,屯門醫院將藥房的服務時間擴展至24小時,成為新界區首間提供有關服務的公立醫院。
相比起其他位於市區的醫院,屯門醫院主要服務區內居民,較少跨區病人前來求診,故此醫護人員與病人之間的接觸較多,容易建立關係,過程中既為他們治療病症,也猶如社工及輔導者,照顧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需要。因此屯門醫院一直以來協助病友成立互助組織,以及推動義工服務,以建立一個連貫及全面的醫療護理網絡,加強與社區的聯繫。部分曾經擔任義工的青年,更在參與過程中,培養了對醫護工作的興趣,長大後成為醫護人員,加入屯門醫院的大家庭,達到薪火相傳的效果。
醫護人員的難忘歲月
在過去25年的歲月中,屯門醫院曾經面對不少挑戰,過去因屯門望后石及元朗石崗均設有船民營,故此不少越南船民病人被送到屯門醫院接受治療,醫院需要聘請越南語翻譯,以及製作越南文撰寫的醫療提示卡等,解決醫護人員與他們言語不通的問題。而在1992年2月石崗船民發生的大火中,屯門醫院更加是救援的第一線醫院,接收了大批燒傷傷者,不單止是急症室,藥劑部也要特別調配人手返回醫院製作燙傷用藥膏。
另一件令醫護人員印象十分深刻的事件,無疑是2003年爆發的沙士。屯門醫院當年接收了部分沙士病人,雖然臨床腫瘤科及藥劑部並非抗疫的最前線部門,但也在各方面為其他部門的醫護人員提供支援,例如安排護士輪流前往內科病房工作,紓緩人手壓力,又統一負責調配及安排針劑,再直接送到病房以供使用等。雖然當時所有人對沙士的認識不多,甚至存有恐懼,但屯門醫院的醫護人員都克盡己任,在抗疫路上緊守崗位。
發展迅速 提升服務
屯門醫院近年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區內人口持續增加及老化,令服務需求不斷上升。為此,屯門醫院陸續興建放射科大樓、日間醫療中心及康復大樓,以便將以往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服務重新整合,同時騰出更多可供使用的臨床空間,令設施更趨現代化,以方便病人及醫護人員。另一方面,屯門醫院亦透過引入新科技,以及檢視現有的工作流程,整體提升服務量。
與此同時,屯門醫院也十分注重服務質素,例如引入紓緩及寧養治療,為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亦於院內設立無菌製藥室等,集中及專門調配化療藥物。鑑於服務量提升,屯門醫院在人手方面也作出配合,多年來持續增聘醫護人員以應付需求。
展望將來,屯門醫院將會繼續扎根社區,並結合新界西醫院聯網轄下的博愛醫院、青山醫院、小欖醫院及正在興建的天水圍醫院,為新界西的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撰文:朱麗明_新界西聯網臨床服務統籌(藥劑)
陳淑湞_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病房經理
《健康由醫道開始》
《健康由醫道開始》是醫院管理局與dbc數碼電台合作的健康醫學資訊節目,由醫管局醫護人員講解醫療健康資訊,加強市民對疾病治療及預防的認識。
頻道 : dbc數碼1台旗艦台
時間 : 逢星期日(下午二時至三時)
主持 : 馬宏偉、羅善柱
直播及重溫 : www.dbc.hk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長期失去嗅覺與味覺 |
上一篇: | 梁祖彝陶瓷個展「自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