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2月24日

陳穎欣醫生 家庭醫學

薪火相傳 學習同理心

每年9月份開始,診所便會迎來一批新學期的醫科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一至四年級。大學醫學院特別安排一至三年級的學生,每年一次到同一位家庭醫生的診所,主要在診症室內觀察學習。起初筆者也覺得奇怪,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沒有什麼醫學理論基礎,他們來診所可以學到什麼呢?

回想起筆者還是醫科學生的時候,一年級上研習溝通技巧的課堂,第一課便是「同理心」(Empathy),本欄過往亦有文章提及到「同理心」,在此不詳述。

但筆者覺得有一句說話卻總括了它的含意,「put into someone's shoes」,意思大致是從對方的角度真切體會對方的感受。當然這對一個十幾歲才剛中學畢業,完全未接觸過病人的一年級醫科學生來說,實在有點困難,筆者只記得當中一句必講「對白」:「我明白你的感受。」但說了是否等於能理解病人的感受?

水平視角拉近距離

當年課堂的理論早已煙消雲散,但令筆者體會最深的卻是一個情景扮演:兩個同學分成一組,一個扮演醫生,另一個扮演病人,「病人」需要躺下,與站在一旁的「醫生」說話。這個視角讓扮演「病人」的筆者真切地感受到「醫生」「高高在上」,好像很有權威,作為「病人」也不敢多說。原來與病人保持水平視角的眼神接觸,能夠拉近醫生與病人的距離,有助建立醫患的互信關係。

近年醫學院特別為一至三年級的醫學生,新增了這個到家庭醫生診所學習的課程,好讓學生有機會實地觀察,融會溝通技巧的理論與實踐。

今天來診所學習的一年級醫學生,是穿上整齊白袍的子盈,她很有禮貌,坐在一旁細心觀察,還不時做筆記,看來非常認真。

第一位病人是78歲的李妹,李婆婆有四個兒女,丈夫幾年前因心臟病過身,長子因糖尿病併發腎衰竭,需隔天到醫院洗血,無法工作,媳婦便成了家庭的經濟支柱,獨力撫養3個還在求學的子女,婆婆知道媳婦辛苦,經常到兒子的家裏幫忙打理家務和準備晚餐。

由於婆婆不時都會來看小毛病,所以筆者對婆婆的家庭環境也很熟悉。婆婆平常大多是單獨一人來求診的,但今天卻與她同住的女兒陪伴前來,筆者已隱隱察覺到有點不尋常,加上望上去婆婆雙目無神,消瘦了不少,於是筆者等婆婆坐下便問:「李妹,怎麼3個月沒見你,看上來像瘦了一圈呢?」

用眼用耳用心溝通

在婆婆一旁的女兒即道:「媽,連醫生也看出你瘦了,你總得吃多少吧。」

筆者於是輕拍着婆婆的手問:「最近胃口不好嗎?」

婆婆猶豫了一下,還是在旁的女兒先開口:「哥哥上個月過身了,就在醫院洗血時突然暈倒,之後再沒有醒過來。醫生說是急性心臟病。」

雖然筆者從來沒有見過婆婆的兒子,但從婆婆口中知道她兒子的病程一直比較穩定,所以這樣突然離世,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出門還好好的,突然就走了,說話也沒留下一句,作為母親的你一定很難過。」

婆婆聽了筆者的話輕輕點頭。

筆者續道:「這些年來兒子受腎病折磨,經常進出醫院,你看在眼裏,一定也很辛苦。」

婆婆嘆了口氣說:「他走的時候應該也沒多大痛苦,也可說是解脫了。」

病人離開後,子盈問:「婆婆原來只是來看傷風咳,是什麼溝通技巧讓她說了兒子的事呢?」

「這不只是溝通技巧,而是有賴家庭醫生與病人長期持續的關係,還要用眼、用耳和用心。」

子盈邊聽邊做筆記。

「所謂見微知著,身體語言往往才真正反映人心中所想;細心聆聽病人的話中話;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關心病人的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沒有用心,對方是感受到的。」

是否金句不再重要

回想多年前課堂上學的「金句」──「我明白你的感受」,經過這幾年走過的家庭醫生路,筆者的理解是:設身處地從病人的角度,真切體會病人的感受,然後以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用不用「金句」已不是重點。

當然溝通技巧終歸不能紙上談兵,實踐才是最重要,「病人」正是我們真正的老師,還望假以時日像子盈般的醫學生能成為「醫身也醫心」的好醫生。

www.hkcfp.org.hk

撰文:陳頴欣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