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移民加拿大的母親今年已屆90歲,仍可照顧自己,可以煮飯打掃家居,照顧孫兒,令人佩服。
母親自幼家貧,是家中的么女。那年代兵荒馬亂,祖居山東的母親受紮腳外祖母的叮囑,隻身由老家乘坐7日7夜火車來到人地生疏、言語不通的香港,投靠兄長。在生活煎熬下惟有速速嫁人,故來港一年後,便下嫁父親。
父親亦是山東人,有着山東大男人的傳統精神,動不動就向母親發脾氣甚而動手動腳,家用更是少之又少。母親只好利用她在家鄉學習的繡花技術,幫補家計。我們四兄弟姐妹亦要協助母親繡花,以求賺取更多的工資來津貼日常使費。
母親於天冷時會買帽子及棉襖等禦寒衣物寄給北方年邁的外祖母,那年頭大陸是不可自由出入,縱然想回鄉亦只能眺望神州興嘆。母親雖然讀書至小學二年級,仍不時寫家書寄給外祖母報平安,真是字字艱難,但她也鍥而不捨每月親自寫平安信回老家。
母親忠告 終生受用
我們自幼體會到母親的艱辛及努力,最記得母親常向我們灌輸讀書的重要性,深深明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叫我們做女兒的一定要靠自己,千萬別靠「老公」,故常常忠告我們一定要找一個穩定的行業作為終身職業,護士是最好的選擇。
言猶在耳,於真光中學讀至中六時偶爾在圖書館看報紙,見養和醫院招請學護, 化學老師關冕東常鼓勵我們當護士,其時還不知護士的具體工作是什麼。當年養和醫院只是一間不見經傳的小醫院,那年代沒有Google搜尋,便膽粗粗相約幾個同學分頭回家向父母拿出世紙到養和醫院報名,但那幾個同學的父母指養和只是一間小醫院,不准同學們去報名。只有我拿到出世紙,便抱着不妨一試的精神獨個兒由九龍乘坐剛通車不久的海底隧道巴士前往港島,到達從未踏足的跑馬地,單人匹馬走進養和醫院報名。醫院大堂人山人海,還記得當時的副護士長關慈愛姑娘,見我穿着藍布長衫真光校服,劈頭第一句就高聲跟我說:「快回真光完成中六再來報名。」我向她胡謅家中供不起每月100元的中六學費,故很想做護士幫補家計。當然最終接納申請批准入學。後來才知道養和醫院最喜歡收真光畢業生做護士,所以養和校友有很多又是真光校友。
不斷進修 與時並進
入讀養和醫院護士學校不單不用付學費,每月還可領取工資360元。扣除60元伙食費及2元的洗衣費後,居然還有298元收入(當時一份報紙只售2毛錢),可以上繳200元給母親作家用。那時她每月只有180元買餸錢,母親以我為榮,四出告訴親朋戚友謂她女兒當護士。每周放假回家,飯桌上總有我的至愛──豬扒供應,回宿舍時母親一定是大包細包食物供給我拿回宿舍作儲備。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經過3年的少林寺式訓練,有驚無險地畢業。後來更成為助產士,以為可以「一勞永逸」,按照母親的意願以護士作為終身職業做到退休。回看我的護士生涯,「勞」與「逸」比例好不平均!皆因科技日新月異,一日千里,醫護行業尤甚。身為護士必須與時並進,不斷自我進修才能配合工作所需。事實上,我所服務的養和醫院更是由昔日一間小小的療養院擴展成現今香港首屈一指的私家醫院。更蜚聲亞洲,走向國際。
回想當年做護士時,有病人問我你在養和醫院做護士可否轉職到其他政府醫院工作,如瑪麗醫院等,言下之意是你在養和醫院畢業,香港政府是否承認你的護士資格。我當然明白其意思,於是用我的養和精神,告訴他我絕對可以選擇到其他醫院工作,但我是不會去的,因為養和醫院的人工比政府醫院還要高兩個薪級點,那時真的感覺超爽,並以服務養和醫院為榮。
於私家醫院做護士往往被人誤以為工作休閒,可以斯文大方地工作,優哉游哉地等放工,但曾經住院的病人都深深體會到護士工作繁重,日做夜做無時停,有時食飯也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但護士從無怨言,因為知道生命之重要,每每想到救人一命勝做七級浮屠,分秒必爭,便會毫不計較地衝鋒陷陣,死而後已。綜觀今日的護理界,可謂人才濟濟。以往的護理行業較為簡單,在醫院護理病人,就是普通護士,但現在可以細分為內科、外科、老人科、糖尿科、感染控制科、產科等專科護士。各護士畢業後,可按照自己的興趣專長再深造,正如醫生畢業後可選修各專科一樣。護士亦可因應自己的興趣做科研成為碩士、博士,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經驗而從政者,亦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各位有意從事護士行業的諸君,你們的選擇是正確及有意義的,加入我們的團隊, 將南丁格爾精神薪火相傳,照顧病人,為護理行業發光發亮,造福人群。
撰文:遲瑞芬
養和醫院高級護理主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受熱就得熱病? |
上一篇: | 藝術家張煒詩及麥秀英作品展「森林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