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舞者躍如鴻雁,動如遊龍。聽不到聲音的能舞,斷了腿的能跳,腦癱者能歌,台上盡情發揮二八年華的風采,舞姿配合跨媒體延視視頻之美,山河宇宙浩瀚,筆者不禁想起河洛之神,羅衣璀璨,輕裙曳霧。此次國慶演出,以傷健共融為題,激勵本地和跨境社會服務,開同類藝術及流行文化活動之先河。四十多名來自四川的殘疾人青年藝術家,包括曾於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受災者,成為早前香港體育館國慶慈善晚會的主要表演嘉賓。其他主演嘉賓包括關心姸和Gentlemen。
晚會總導演何金德用了懾人的舞台效果,以超闊高清大屏幕及延視視頻特效,打開序幕,視效亦貫串起不同的演出單元。星雲宇宙,「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瞬間幻化;河川山色,四時變更,「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視效配合大型管弦樂演奏及兒童合唱,歌聲音樂裏,世界、中國和香港都血脈相連,然後四川殘疾人藝術家四十多位,以多種精采的舞蹈和舞劇貫穿整夜的演出。
踏着風和浪
藝術團中有受災害嚴重的成員和先天殘疾者,困難的過去和現在,各有前因,然而舞蹈的實力大家均等。他們說他們來為了回饋曾經義助四川人的香港同胞,以藝術互勉。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是完全聽不到聲音的;委婉激昂的樂章卻是無聲,行雲流水一樣的舞步也無聲。他們把一切的韻律化整為零,一板一眼,輕姿漫舞。國慶當晚,藝團在港有多種類型的表演包括結合當代舞元素的中國舞、芭蕾、愛爾蘭的踢踏等。筆者下面集中談論兩段演出:《舞動中國》和《舞之夢》。
當闊屏幕染滿艷陽紅,一隊雄赳赳的男兒漢,穿着樸實,腰束布帶,健步輕盈,牽起一幅有若航海大船般宏大的紅絲絹。演員移步換景,一幌縱身,宛若游龍;俯身一跳,又似水中驚鴻。現代電子合成音樂裏,流行歌《龍的傳人》先由男聲合唱;然後女聲接力,又是另一種歌詠風格。青春的姐兒們,踏着風和浪來似的,各人合拍地扭動着多片有整整一個人身高的紅絲絹,翩翩起舞,在台上建構出一個幾何圖海。他們的舞蹈不是一般的學院派,而是具備樸實自然的地方色彩,散溢山中的靈氣,一步一跳,都是藝術性的提煉。
刻意展異肢
《舞之夢》乃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芭蕾舞劇。故事主人翁是二十出頭的謝海峰,2008年,青川縣木魚中學初三時,地震遇害左小腿截肢。人生這一打擊,毀了小夥子當演員的夢;可是憑積極樂觀的信念,他開拓了舞蹈之路。他最初加入四川殘疾人藝術團學變臉,只求一種謀生技能。怎料幾年下來,他愛上了舞蹈。每天努力鍛煉,與藝術結緣,可惜身上的生活假肢不停地斷,直至後來在四川,由香港紅十字會營運的假肢中心替他換上了能跳舞而不壞的「腿」。舞劇以芭蕾舞為主,藝團的丁勉導演表示,這樣可以突顯藝術家們腿部的完美,同時亦可以客觀地呈現謝海峰的堅強和軟弱。
舞劇進入高潮,見謝海峰不支倒地,同伴才驚見其假肢。舞劇刻意展示其異肢,然後描述他克服了形骸和心理上的限制。他充滿信心地在舞台上重新站起來表演,並堅持自己的夢想。接着他換上了古裝,以變臉的藝術融入芭蕾,向觀眾揭示生命的希望。舞蹈最美之處在於東西文化碰撞,以及演員充滿盼望如陽光一樣燦爛的笑容。是次國慶表演與別不同之處乃其「傷健共融」之主題,於流行文化中融入人文精神、社會服務的體會及跨媒體的藝術表現特色,成績彪炳,實在不容輕看。
圖片:王梓靜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