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近日救恩學校(小學部)宣布退出全港系統性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 TSA),重新引起教育界對TSA改革及存廢與否的討論。學校聲明指出TSA屬較機械化的評核,對學生無明顯好處,亦佔用教師精力,構成壓力;對此,教育局一如既往地重申評估目的及非競爭性的設計理念。多年以來,學界對TSA的批評涉及什麼層面,當中存在什麼優化空間?
兩大類批評
綜觀社會各界意見,對TSA的批評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批評關注政策層面,焦點在於TSA數據的用途,及校方如何看待TSA的角色。TSA設計的本意為診斷性評估,旨在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弱項,從而優化教學策略,促進學與教。它之所以帶來壓力,源於學校把診斷性測驗視為問責性測驗,從而催谷操練,尤其在一片殺校潮下,任何可供外界比較的指標均極為敏感,加上一些研究顯示部分教育局官員、辦學團體、校董會,確實以TSA成績來評價校長和老師表現,乃至成為資源分配的依據。這號稱低風險的測驗,對學校而言無疑是高風險的。
第二類批評關注考核題型本身,這多見於前線教師群體。筆者在工作中接觸不少中文教師,均指出TSA題型與語文能力無關,取分要點在於審題、速記及機械化描述,無助高階思維、賞析能力或文學素養,意義不大;部分數學老師亦反映題型過深,絕非教局所指只為測量「最低而可接受的知識與技能的水平」。這與教協2011年的研究結果,指TSA「評卷挑剔,有刁難學生的傾向」一致。一項評估的優劣,並非與艱深程度相關。如評估(被認為)影響重大,試題又過深,則教師不得不對題型作針對性操練,TSA題型甚至成為學校考試,以致日常課程的參照對象。久而久之,其他培養求知欲、創作力、學習態度、朋輩相處技巧等小學階段的潛課程均須讓路,語文數學堂亦不再教授與考核無關的內容(如英語會話、文化等),改為操練語文及數學樣本試題。
針對數據挪用的問題,近年教育局取消發放小三及小六級的學校達標率、把 TSA從小學「表現評量」中剔除,避免數據掀起校際惡性競爭,這無疑是進了一步。可是教師對TSA題型的疑慮卻依舊存在。筆者認為,如TSA的存在是為讓教育局了解「學生弱項」及是否具備「基本能力」,那題型該以分布性評估,題型深淺各異,才能準確區分各類的學生。過去艱深刁鑽的題型發展,只會助長題型操練,偏離診斷性評估的原意,要優化TSA,必須從數據發放及題型設置上小心考慮,如有持份者偏離原意,把TSA數據視為評價師生的依據,冀以此施壓來提高學教效能,則盲目操練的問題便難以根治。
梁亦華_香港教育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
上一篇: | 學生訓練營 迎向人生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