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3日

姜紀茹 健康專題

到遊樂場遠勝玩玩具

在物質豐富的香港,孩子想得到玩具可說是唾手可得,不少虎爸虎媽為了幫孩子安排密密麻麻的學習班,為了省時都寧願給孩子玩具,而不會帶他們到遊樂場活動。不過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到遊樂場玩耍能促進孩子腦部發展,相對於在家玩玩具更可促進腦部發育,建議家長多帶他們到遊樂場玩樂。

在生理上,當精子與卵子結合後約6星期,肧胎的腦部便開始發育,至40星期腦部會由簡單的細胞漸漸地變得複雜,嬰兒出世時腦部重量的400克,一歲達至800克,到了3歲腦部重約為1100克,直至成年會達至1400克。腦部結構由神經元(腦細胞)、神經纖維束和突觸組成,神經細胞會透過神經纖維束傳遞訊息形成突觸,突觸愈多象徵人腦部愈發達,也就是發展愈完善。孩子出生時腦的神經細胞擁有1000億個腦細胞和50萬億個突觸,當嬰兒滿1個月時,突觸的數量會增加至20 倍,達至超過1000萬億個突觸,突觸生長最盛的時間約為兩歲。

適當刺激增加突觸

換言之,想孩子發展完善,在兩歲前增加突觸便可有助發展,不過如果突觸不好好利用便會枯萎,這個過程一般稱為「刪除」。那麼如何才可以增加突觸呢?答案是早期重複的經驗及刺激可進一步加強突觸的發育。有研究顯示若孩童時代沒有刺激,隨着年齡增長,大腦會萎縮30%,人也變得不夠聰明。

香港兒科基金主席陳作耘醫生表示,早期的嬰兒如能得到腦部的發展,遊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可透過聲音、視覺、嗅覺、觸覺、本體感覺及味覺的刺激,增加突觸的數量而變得聰明,不過並非每樣遊戲都可以為孩子帶來正面的效果。「以電子遊戲為例, 名義上訓練孩子眼明手快,實際上只屬反應訓練,沒有內容,也沒有太大的教育價值,3歲前若只玩電子遊戲,因為只考反應,而遊戲中欠缺可以經歷的內容,知識未能進入腦,長期來說,孩子思考力會降低,甚至變得欠缺耐性。」他又指出一些簡單的親子活動,如講故事或小遊戲其實都可以對孩子腦部有良好的影響,若加上外在環境的配合,如啟發性的環境、有趣的活動、快樂的家庭,同樣可以幫助腦部的發育。

遊樂場無可取替

坊間有不少玩具,按鈕會發出聲響,聲稱對孩子有官能上的刺激,可啟發孩子的智能,然而陳醫生只是部分認同,「這些玩具雖然有勝於無,但卻不是最理想,人工化的玩具不及來自大自然的刺激好,人從自然界獲得刺激,能更有效啟發腦部。走到戶外遊樂場,親親大自然,可以看到鮮花綠葉、水及沙,也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如遊樂場的設施來自自然物料,例如:木、竹、石等,對孩子的腦部發展也有更佳的影響。此外,遊樂場是最多孩子聚集的地方,孩子可以培養出社交方面,凡事講規矩,要忍讓,否則無人願意與自己玩,這過程猶如社會的縮影,沒遵守法律會入獄,甚至被人離棄。而在體格方面,可鍛煉體能,例如心肺功能、手腳協調、肌肉協調、五官運用及各方面器官的互相配合等。通過在遊樂場的玩樂,無論神經系統、輔助神經系統或是內分泌及情感都有正面的影響。至於腦發展方面,也可鍛煉他們耐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補充,不要輕看孩子在遊樂場玩耍,其實當中極富有教育意義。「孩子到了遊樂場不用教、也識主動玩,他們會自己觀察、分析怎樣玩、再去嘗試、透過玩後經驗記入腦袋,以致日後學以致用。這個程序有如學習知識的步驟:看到、經驗、記住、然後將來使用。」

到遊樂場會見到氹氹轉、滑梯、騎馬、馬騮架,可這不只是為玩樂而已,設施不但可鍛煉體格,還意味深長。陳醫生逐一分析。「氹氹轉可訓練平衡力,身體的協調,以及膽識;滑梯除了可協調身體,學習怎樣安全滑下外,也可以認識地心吸力,對將來學習物理有莫大幫助、騎馬則有助髖關節及腰的肌肉協調;馬騮架更講求手腳協調、靈敏度及柔軟度;鞦韆可學習鐘擺重力原理,也可訓練身體協調、勇氣及安全;至於蹺蹺板則擴闊到社交的範疇,必須要兩人合作,這些設施無論對孩子腦部發育或是身心都有好處。」

撰文:姜紀茹

[email protected]

相片:由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