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16日

吳大琪教授 教育講論

現代教育制度面對的挑戰(一)
——公平vs因材施教

近年來,無論在香港、亞洲及歐美的教育體制都不約而同面對很多共同的問題。其中一個是如何進一步發展教育制度,以迎合愈來愈多樣化的教育需要。

在上世紀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教育的最重要議題是如何推行平等的普及教育。而現代教育制度又面對哪樣的挑戰?本文以「公平vs因材施教」探討……

在上世紀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教育的最重要議題是如何推行平等的普及教育。無論在香港或其他地方,最重要的是設立合適的教育課程和考試制度,訓練足夠的老師來按照這些課程,有系統而又公平地教導學生。如何整體地提高社會的教育水平,是這一階段教育的主要目標。其中,香港可以說是這一階段教育成功的表表者。我們有相當高水平的課程,有一班努力不懈和堅守崗位的老師維持我們的教育質素。在PISA等世界性學生水平測試中,我們普遍的學生質素位列世界前茅。

當代教育界大難題

到了本世紀,社會趨向富裕。大眾的要求也更高。其中一點是家長愈來愈希望有更能迎合自己小孩個性發展的教育課程 (Personalised Education)。用孔子的話說:「教育需要『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前者是普及教育的目標,而後者就是現代教育的願景。」

說來容易做時難,如何實施「因材施教」,是一個當代教育界的大難題。現在的香港老師都會接受一定培訓,去面對所謂課堂裏「學習差異」的問題,可說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但由於所有學生最後都要面對同一樣的公開試,老師自由度不大,只能幫助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面對同一樣的考試。舉一個實際例子:一位數學很出色,但對語文無甚興趣的學生跑來問:「我能否在文憑試中把精力都放在數學上,而放棄語文科呢?」「如果我的數學成績夠好(譬如說5**),大學能否不看我文憑試語文科成績而破格取錄呢?」「如果不能這樣做,是否違反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呢?」另一個例子,一位對戲劇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對文憑試的嚴格規範語文要求,覺得無意義及不合理,她能否用戲劇上的成就,來替代文憑試的中文科成績呢?

教育評核標準的反思

對現有教育制度來說,我想以上的要求是不可接納的,因為這會對其他學生造成不公平。但更深入去想,如果一個學生的數學成就更高,譬如說已經在一些國際認可數學期刊發表文章的話,我們是否就應該照顧學生的特別情況,而降低學生的語文科成績要求呢?或者更深層次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應否對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一致的評核標準呢?每一個人都不一樣,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受相同教育評核標準,這是否另一種的「不公平」呢?這都是現代教育面對的迫切問題。

在美國,現在已有不少著名人文學院(Liberal Art College)不要求一定要看學生的公開試(SAT)成績來考慮是否取錄學生入讀大學。香港現在也有一群家長因不滿香港教育制度而提出要讓學生在家裏學習自己設計的課程(Home Schooling)。這些都是對現代中小學標準化課程的挑戰。

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教育制度如何走下去,是現在教育界的一大問題。(待續)

撰文:吳大琪教授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老師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