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7日
通識教育科公開考試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有邏輯地應用資料陳述己見,過去均有師生認為這是文字表達訓練較少的理科生的死穴。然而,就讀順德聯誼會梁銶琚中學的應屆香港中學文憑試「狀元」高梓諾,正是以理科生身份奪得包括通識科在內的7科5**成績。
跟不少理科生一樣,高梓諾坦言對通識科和中文科等對文字表達能力要求高的科目信心較弱,也沒有預期成為文憑試狀元;他跟不少老師都預料政治議題將是熱門,加強準備,豈料翻開試卷發現沒有一題特別聚焦政治。信心不足再加上「貼錯題」,高梓諾如何扭轉乾坤?
議題必取易 題型不畏難
「答題不怕多寫一點,不離題,『大包圍』。」高梓諾稱過去一年經常「操卷」,考試時將一貫「操卷」模式順勢發揮,沒有太多顧慮。「通常考的議題難,題型就會較易,反之亦然。」他認為現代中國和全球化單元議題較複雜,信心較弱,寧選擇議題較易、題型較難的題目,「題型應對能力可靠『操卷』提升,而考試分數高低很受考生運用例子的豐富程度影響,因此議題方面選自己熟悉的有好處。」熟習議題依靠學生「自動波」,他認為平時接觸時事材料時,必須有意識將之聯繫到不同單元、議題,以至相關概念,方能善用時事提升通識修為。
雖然成功在通識科「摘星」,但高梓諾對通識科的觀感倒有點出人意表,「坦白說,我不喜歡通識科。」立志成為醫生的他認為,理科科目的知識框架較實在,考試有清晰的評分標準,通識科則牽涉主觀表達,亦看臨場發揮,予人「虛無縹緲」感覺。他直言即使「貼中議題」,只要題型稍為刁鑽已出現很大挑戰,議題和題型的配搭繁複,「根本準備不了多少」,故他也沒有花太多時間準備,最終仍取得如此佳績,到底秘訣何在?「四個字:靈活變通。」熟習題型和議題,正式考試因應情況需要,盡力運用以往所學,文憑試狀元的變通,再印證通識科不能「死讀」。
以答卷「交流」 展示準備足
同校另一位應屆考生龐全佑同樣取得通識科5**佳績,商科出身的她直言應試關鍵之一,在於通過答卷與評卷員交流,「要令他們覺得自己有溫習。」
龐全佑主張答題宜多引用例子,以示有備而來,答題結構亦要十分清晰,例如顯示主題句、解釋部分和引例說明等等,確保評卷員能夠理解自己的答案;由於考試時間十分緊湊,龐全佑認為寫字速度快必有優勢,平時須熟習議題,務必在翻開較難的卷二的當下,就能選定題目,並盡快組織回應問題的方向及答題結構,爭取時間作答。
撰文 :《信報通識》編輯部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老師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風采學生三年蛻變尖子 |
上一篇: | 子女苦讀中文成才 尼泊爾僱傭兵之後堅守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