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
華爾街曾經有一個有趣的比喻,有兩種人不必朝九晚五工作,一種是靠錢賺錢,資本運作的人;另一種是領失業救濟金的人,這兩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不一定有固定辦公室。前者甚至還需要不斷做空中飛人,穿州過省,增加資訊的滙集,時間軸一拉長,前者賺的錢愈來愈多,後者衣服的破洞愈來愈大。
踏進互聯網世紀,更加多人不用朝九晚五地工作,對着一台手機、一台電腦,不用出門就有大把大把的錢賺進口袋,一個創意、一個念頭擺上網,你有嘢想買或我有嘢想賣,隨着資訊科技及資金募集的便捷,便可以輕輕鬆鬆地創業。
兩大原因造就這一波全球創業大浪,關鍵的力量是以矽谷為首的數碼互聯網新經濟大大衝擊了舊有的經濟形態。舉兩個實例,芬蘭國家隊Nokia諾基亞手機,或者是日本國家隊Sony索尼,南韓國家隊Samsung,這些昔日巨星一個一個隕落。
歐洲大部分國家又遭受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經濟急需重建,加上網絡創業門檻較低,因而鼓勵生於網絡年代的年輕人創業,成了重振經濟的良方。
由於創業者大多以年輕人居多,因此,擁有活力的創業社群,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而資金,永遠選擇有活力、有執行力的團隊城市及項目合作。每個時代裏,大多數做出大事的人都埋堆在少數幾個地方。比如,十五世紀的意大利畫家都住在佛羅倫斯,儘管米蘭的城市規模毫不遜色。達文西若生活在米蘭而非佛羅倫斯,他很有可能成不了偉大畫家。
當全球如此多的城市都在重新定位Startup創業的時候,也許香港已經不是領先者,但我們卻不能落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暴力救市 |
上一篇: | 籃球 : 籃板王反口留快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