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6月23日

林艷虹 音樂殿堂

Sam Jor貼錢推搖滾

電影《半支煙》下山豹經典對白:「呢個世界咁多嘢要記,搵啲好嘢記!」30年前,他與舞女四目交投從此泥足深陷,瘋狂地迷戀她,並細心保存對方抽過的半根煙。

雖然只是一個眼波傳情,卻撻着他內心火花,堅信美好的人與事物可以恆久。左永然(Sam Jor)與下山豹有同樣的執着和熱情,而足以令他神癡心醉的半支煙是六七八十年代的歐西搖滾音樂。

Culture Club、Robert Plant、Jeff Beck等上世紀傳奇,在他心頭譜出餘韻不絕之音。明明可以退休享受生活,這名瘋狂搖滾迷不言休,繼續不問報酬,透過文字和網絡力量,將最好聲音無條件推介給樂迷。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尾,正值搖滾音樂黃金時期,風格多元具創意,歌詞反映社會現況,充滿人性,都是百聽不厭好音樂。」Sam嗜歌如命,愛分享愛鑽研,外國不斷推出描述舊日搖滾音樂的書,他就剛從日本訂了十本書回來。

在他眼中,搖滾音樂猶如他這生看過最美的女人,獨一無二,從未想過尋覓其他替代品。「我不聽中文歌,hip hop、 jazz也很少聽。搖滾音樂的世界很大,自五十年代誕生至今,已有過千萬樂隊,他們的歌聽不完,許多故事仍可發掘,我深信專注一件事永遠不能停。」

歌老人不老

八十年代Sam創辦《音樂一週》雜誌,曾促成不少音樂傳奇人物來港演出。最經典例子包括1982年帶來英國樂隊Japan、1983年安排Boy George領軍的Culture Club音樂會、1984年Led Zeppelin主音 Robert Plant的演出等,至今仍為那一輩樂迷津津樂道。

Sam更把過去主辦的音樂會海報和相片視為珍寶,因為訪問關係,他帶來了一些珍藏給記者看,包括Bananarama、
Jethro Tull、Robert Plant等的香港演出宣傳海報和Culture Club演出時拍下的3R照片,海報上清楚可見當時香港七位數字的電話號碼。

「有時我擔心好音樂被遺忘。」他指當今音樂節目和報道買少見少,電台開咪多過播歌,坊間資訊泛濫,聽眾分不清歌曲質素好壞,年輕一代可能會忘記Jeff Beck,不知道Robert Plant是誰。於是闊別電台三十多年,他再次開咪主持《樂在其中》,6月底開始在DBC數碼電台第6台播出,分享他那個年代的搖滾音樂。

「聽舊歌不等於老餅,有些年輕人不聽舊歌,很可惜。無論是文學、音樂、繪畫,很多舊作都是經典,難道蕭邦老餅嗎?如果是,就不會那麼多家長送小朋友學樂器彈古典音樂。音樂不是分老定新,而是好定壞,今天我仍然很努力學習聽The Beatles的歌,每次聽都有新體會,很佩服他們的天才,當年二十多歲就組隊,寫出許多動人心弦的歌。」

狂買音樂Tee

訪問當天Sam所穿的恤衫背面印有The Beatles圖案。「家中恤衫得幾件,但music tee有四百多件,都是從美國歐洲訂回來,很少在香港買衫。貪得意之餘,順便宣傳自己喜歡偶像,價錢幾百至幾千港元不等。在美國,vintage tee的物料普通,有些是二手甚至穿窿,但因為罕有,一件tee可以賣一萬多港元!」他即用手機搜查及給記者看:「嗱!1972 Roxy Music promo shirt original vintage mega rare,售價13566港元!」

Sam在香港小康之家成長,母親是家庭主婦,父親是生意人,有一弟一妹。他先聽流行曲,小學時聽收音機接觸外國搖滾音樂,中學時期研讀音樂雜誌,從此走進搖滾世界。六、七十年代,香港報章鮮有介紹外國搖滾音樂,電台也少播,他於是投稿到報社和電台。「幾乎沒有類似音樂節目,誰會播這些另類不討好的歌?一開始他們也懷疑,我貪得意說,你們未有這些音樂,不如試吓介紹啦!」

結果他在港台有了《與眾同樂》及《樂在其中》兩個節目。「當時一個節目的稿費是30元。」他不是DJ人才,最初一兩年由著名播音人蕭亮讀他的稿。豐富的外國音樂資訊讓他建立一班聽眾群,有聽眾用錄音帶錄下節目,甚至來信讚揚、查詢更多搖滾音樂資料。可惜後來電台資源有限,付不起稿費,Sam竟願意義務做節目。「不收錢開咪,當義工咁做,即使今時今日做數碼台,我都不收錢。」

當年他播的唱片屬冷門,連電台也沒有,他要捧着唱片,由北角家中出發,乘搭九龍城渡海小輪,再轉的士往廣播道。「沒有考慮車費,每星期都是這樣回去錄音,慶幸我沒有家庭負擔,平日很慳,既然自己幸福,不如將幸福與人分享。」

他努力推介好音樂,從不評論觀眾口味,而是由聽眾自己判斷,但他慨嘆:「電台倚重播歌的日子已過,現今DJ多講自己事,以前有很多類似節目如黃志淙、梁兆輝等推廣音樂,不遺餘力。」即使本地文字媒體亦如此,眼見今年Muse樂隊9月到上海演出,內地雜誌大篇幅報道,他有感而發:「內地音樂雜誌多元化,市場大,他們比較以開放態度看待音樂,一有新鮮事便會介紹。我有朋友在香港的報紙寫音樂,交稿時已被編輯話『唔出』,但你不寫出來,又怎知不被接受呢?」

回流再出發

香港樂迷要認識外國搖滾音樂,不得不提他主編的《音樂一週》——當年權威的音樂刊物。「據悉現在偶爾在旺角信和中心可以買到,不過售價約數百元。」

1975年,25歲的他與幾位朋友湊錢創辦雜誌,賣5毫一份。「初期租了灣仔一個古舊住宅單位做辦公室,那是間出來的劏房,約300方呎,租千多元。」發行五期後出現財政困難,幸好有新朋友加入,一起湊錢延續音樂使命。

「隨着搖滾音樂熱潮,八十年代初是雜誌最強盛時期。」他從不同渠道搜集第一手資料,尤其是與外國樂隊、唱片公司關係密切,獲得很多獨家消息,雜誌獲得讀者認同,銷量一度由最初4000份上升到近2萬份。雖然是他喜歡做的事,但有拍檔關係,自主權有限。「一份出版要靠廣告支持,有時需要妥協和遷就市場,例如落本地歌手廣告。」

後來,他以《音樂一週》名義為本地和外國搖滾樂隊舉辦音樂會,例如當年大受歡迎的本地組合Ramband,Sam為他們舉辦了七至八場演唱會,後因搖滾迷瘋狂,每次音樂會場地都被搞亂,Ramband演出被封殺,最後樂隊迫不得已解散。搖滾音樂直至九十年代起缺乏新意,雜誌也日漸走下坡並於1997年停刊,Sam回加拿大與家人團聚。

不過故事沒有結束,他不久回流香港。「最難忘是2010年,邀請了年輕時偶像——英國搖滾樂隊The Yardbirds前結他手Jeff Beck首次來港舉行音樂會,一般人不敢冒險做這場演唱會,我發現自己還有能力,加上朋友鼓勵,於是再嘗試。」Jeff Beck不但親切,而且不是用錢衡量事情的心態,令Sam十分欣賞。

香港很多人夾band,因為沒有名和利便失去興趣和放棄。Sam做雜誌搞音樂從未賺錢,但他從不言棄,2013年《音樂一週》網上正式復刊,透過互聯網把音樂資訊傳遞更廣。「好的音樂是永恆的,會一直承傳下去。新時代意義是與年輕人交流,介紹好音樂,分享如何欣賞音樂。」

的確,音樂有一種讓人重拾昔日情懷的能力,每個時期聽的感覺都不一樣,所以好音樂值得一推再推。

場地:Feast (Food by EAST)

撰文:林艷虹

攝影:陳縱宇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