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當年在美國結識的老友彼得張攜太太回國探親,約來酒店喝早茶。環顧四周後彼得不禁失笑:「上海的老外怎麼比我在洛杉磯唐人街見到的鬼佬還多。」誠然,這位老兄旅居華埠多年,最自豪的是英文不會說兩句,但照樣在美國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還在星條旗下蒙混過關,宣誓入了籍。
買辦大班vs投行顯貴
在異鄉抱團取暖也好,人以群分也罷,華人多的地方總會引來更多的華人。銀行裏有華人櫃員,平時看中文報紙電視,買屋買車有華人銷售,做生意找華人客戶。連送孩子入最好的小學,都一定有超過半數的同學是華裔。要是再趕上數學競賽,不用問,最後上台領獎的都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孩子。
其實混跡上海的老外何嘗不是自成小世界。細想其實跟許文強時代的租界差不多。不過當年的買辦換成今日的派遣精英;當年的大班,變成今天的投行顯貴;當年的猶太冒險家,變成今天在上海撈世界的基金代表。
在這些人眼裏的上海,是米芝連星級餐廳的美食,是涉外公寓裏才看得到的海外衛星電視,是談判桌上看不見的戰火硝煙。上海本地人永遠不懂這些小世界,就像紐約、溫哥華、悉尼的唐人街深處,也永遠少有當地人涉足。
出了國,在享受國外的藍天白雲、 文明法紀的同時,不妨礙繼續保留華人世界獨有的活色生香,這恐怕是每個新移民的夢想。
「但今後我不打算再找華人律師了。」彼得宣布。原來他最近打算購入一所大宅時,深感自己的律師不夠給力。賣家所請的西人律師為客戶錙銖必較,合同的每一行字都再三斟酌,而自己相識多年的華人律師,卻只負責在中間傳話,恨不得雙方快快簽字了事。
張太也頗對自己的華人會計師感覺不爽。今年的報稅季,會計師草草計算後說她要補稅7000美元。將信將疑之下,張太找了自己公司CFO常用的老外會計師重新計稅,結果竟從稅局拿回來5000美元退稅,一進一出差點賠了1萬多美元。彼得笑稱:「這個華人會計師平時的客戶不是洗衣店老闆就是國內代購奶粉的店主,她的收入比等閒美國州長還高,讓人怎麼算的過來。」
「總之至少在找專業人士這件事上,不能再盲目相信同胞,要放眼唐人街之外。」這是兩位新移民達成的共識。
這又是《米芝蓮餐廳指南》不會告訴你的一件事,每座城市其實都有千百個面孔。你遭遇到的是哪一面,完全取決於你準備以什麼心態和這個城市相處。
Roy@6角都市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