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最近列出十項對教育界最重要的新科技,其中一項正是大數據(Big Data)。學界一直提倡「促進學習的評估」,利用評估的數據,診斷出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進而讓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因材施教。未來,隨着電子學習在港愈趨普及,數據的收集及分析將會更多元化及精細,為學界帶來更多宏觀啟示。
「促進學習的評估」包括功課、測驗等,以往教師須花費大量行政工作,批改試卷後再記分,才能整合這些數據。但隨着電子學習普及,數據收集及分析更容易,並且做到實時回饋,甚至由系統自動提供分析報告,例如學生在課堂做電子書內的互動練習,可讓教師即時了解學生的進度及能力,及時調整教案,對症下藥。
除了實時回饋,具規模的數據庫亦可以為學界帶來更多啟示。透過學校間的數據互通,建立全港性數據庫,有助由宏觀層面掌握學生的特質,例如高中各個科目組合的學生表現有何分別、現時的教材設計有否改進空間等,大數據都能一一解答。
本港邁向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已是全球教育界的大趨勢,電子學習的普及,亦為本地建立教育大數據帶來契機。教育局推出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計劃於未來3年為全港1000間公營中小學建立WiFi網絡,其中100間已透過「電子學習學校支援計劃」建立,另外900間學校亦有機會獲撥款9000萬元,用作WiFi基建及添置流動裝置。
一方面,前線中、小學收集教育數據的條件愈臻成熟;另一方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等都正在規劃教育大數據的研究,香港應用科學研究院(ASTRI)更已啟動教育數據應用方面的平台設計。隨着網絡配套全面提升,電子學習將進一步普及,加上各大學府的研究支援,本港有望在3年內建立涵蓋九成學校的數據庫,不論宏觀及微觀層面,皆可以分析到學生的學習進度。
未來挑戰:數據互通
不過要建立教育大數據,本地學界需要在數方面有所突破,例如數據互通的範式,以及如何避免數據被個別商業機構壟斷。
大數據要有一定規模,才能進行分析,因此必須讓不同學校、不同電子學習工具的系統連結,例如各間學校採用不同的電子書,但學生完成書中練習所得的數據,可以上傳至一個共通平台共享。故此,一套互通的範式至為關鍵。小至基本資料的格式,例如學生英文姓名的長短寫法,大至各間學校如何決定個別題目的深淺程度,以至技術上各個系統的兼容性都需要取得共識,我們才能比較這些數據。「教城」一直積極向教材出版商、軟件開發公司、學術機構等提倡數據互通的概念,因為只要業界能夠共同建立一套通用範式及電子學習數據庫,大數據才能得以實踐。
學習數據的用途極多,能帶來無限商機,難免有機構欲將教學數據用作商業用途。所以這個數據共通平台應該開放予整個學界使用,並交由非商業的公營機構管理,制定數據共享機制及規則。
只有公開分享,才能讓大數據發揮最大用處,而不同的商業機構更可建基於大數據的分析結果,掌握學界需要,除減低開發新產品的研究成本,亦可針對不同層面的要求,度身訂造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為學界引入更多優質學與教資源。對學校來說,各個學習平台的系統及數據互通,亦讓學校更方便轉換不同平台,令學習更多元化。
數據庫需要不斷更新及自我演進,建立完善的教育大數據,需要數以十年計的努力,以及各持份者的協作。作為巿場促進者,「教城」除了與業界建立數據互通的範式,亦致力培育專業的教學社群,鼓勵教師互相交流成功經驗,集思廣益,以擁抱電子學習帶來的機遇,提升學與教效能,帶領香港學界迎向學與教的未來。
撰文:鄭弼亮
香港教育城(教城)行政總監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老師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牽手到永遠 |
上一篇: | 當警員遇上無行為能力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