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4月27日

何天虹博士 社科議策

體育運動發展政策與全民健康

體育運動不但能鍛煉體魄,更能培養刻苦堅忍、追求卓越表現、不屈不撓的積極態度,以及提升合作和團隊精神、加強社會的凝聚力。特區政府亦認同參與體育運動對個人及社會有着不可忽視的好處,提出「全民運動可以促進健康」,甚至可以「減低公共醫療負擔」。可見體育運動政策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政策之一。

早在2002年,第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檢討本地體育發展政策後,發表題為《生命在於運動》的檢討報告書,提出「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三大體育發展策略, 即「在社區建立熱愛體育的文化,鼓勵精英運動員追求卓越,以及提升香港在國際體壇的地位」。十多年來,在每年《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都強調堅持「三化」原則,並在《財政預算案》中增加撥款,用作興建體育設施及場地,以及培訓和支持運動員參與比賽之用。

推行三化政策

的確,按照民政事務局局長於去年3月在立法會發表的《制訂長遠體育政策動議議案》所列,自2007至2014年間,政府在體育運動場地建設或提升設施上投放近100億元;並與全港學校合作,讓學校免費或優先使用公共運動設施;透過「體育資助計劃」為體育團體提供資助;舉辦全港運動會,撥款資助精英運動員,提供培訓和生活津貼;並協助體育界舉辦大型國際體育活動等等。 議案中列舉了不少數字,可算是「三化」政策推行多年的成果。然而,我們還是常常聽到運動員訴說訓練場地不足、獎牌及非獎牌/精英項目運動員異口同聲說缺乏培訓經費、體育團體籌辦大型賽事出現人力及財政資源不足的狀況等等。另一邊廂,2013年有調查報告指香港人健康生活指數居十五個亞太國家或城市中末尾;近九成成年人有「亞健康」狀況(即身體和心理上出現不適,狀態介乎健康與生病之間);更有研究報告指每十個香港人便有一人出現情緒問題;2010年一個民間調查更顯示有約37%香港人沒有運動的習慣。

接理,政府的體育運動「三化」政策如果成功,香港人多參與運動,身心健康該有改善;運動員及體育團體應得到適當的支持。鑑於香港推行社區及體育總會的發展策略,體育團體獲得支持後亦可協助「三化」的推行,大大增加政策的貫徹性、完整性和可行性,但現況似乎告訴我們,多年下來,「三化」政策好像未能與改變全港市民的運動文化和改善身心健康扯上很大的關係。雖然近年土生土長的運動員在國際體壇上獲得的獎牌數目增加,但只限於個別項目,整體的體育發展仍然不足。大型體育盛事背後沒有青訓支持。究竟體育運動政策往後應如何發展下去?

筆者曾以運動員身份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比賽及大型運動會,協助體育總會籌辦及主持大型國際賽事,為國際體育總會「全民健康委員會」(Sport for All Commission)的主要成員,深深體會到成就一個運動員應投入的資源之巨和客觀訓練環境的必要配合,以及推廣體育運動的難處。筆者認為「三化」政策在落實推行時並沒有考慮到各「化」之間的微妙關係,實施起來,各「化」好像各自獨立,能兼顧發展三方面的體育總會少之又少,令幾乎無一體育項目真正做到「三化」。加上政府側重「精英化」的發展,以獎牌數目作為對某運動項目投入資源與否或多少的重要依據,結果造成體育總會想方設法為在大型賽事中奪取獎項,着重訓練精英運動員,加上人力及財力有限,不能兼顧其他「二化」的推行,包括培訓基層及青少年運動員,推動廣大市民建立運動習慣,以及籌辦國際賽事等等。而在國際比賽中未能取得獎牌的體育項目,更有機會在沒有資源,不能好好培訓運動員的惡性循環下,慢慢凋謝滅亡。

基於「三化」政策的主要背景意義為「生命在於運動」,體育運動的發展,實應由「普及化」做起,以推廣體育運動,增進身心健康為原則,推動社會基層教育,建立體育運動的文化和習慣,達致豐富市民生命的目標。而「精英化」不但是要製造體育明星,讓青少年有學習及追求仿效的模範,更應培養社會大眾對運動專業及運動員的尊重,摒除只把運動視作休閒玩樂的觀念,為運動員制訂長遠就業計劃。「盛事化」要主動對體育團體提供協助,如基本場地設施的提供、甚至協助尋求商業贊助等等。

建立運動文化

要真正提高體育政策的普及性及滲透性,更應考慮到不同年齡階層人士對體育運動的需要,如:1. 運動文化及對運動的熱愛應從小培養,故須加強中小學對體育文化和專業的整體認識和教育,而非只着重於體育課中參與肢體活動。現代教育着重認知的發展,忽略了身體的發展同樣具有增進心智和社交的能力。2. 提高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參與及投入度,設立獎學金,扶持不同社會階層及有能力的青少年運動員。運動能增加對團隊的歸屬感和合作性,亦能發洩和紓緩情緒,培養積極堅強的心態,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會有正面的作用。3. 鼓勵在職人士進行體育運動,包括建立運動獎勵計劃,協調康體設施讓在職人士於公餘能參與運動,或促請顧主於工作開始前後或期間設立運動時段。運動能夠協助在職人士減壓,調整身心,幫助預防中年開始出現的各種病患。4. 支持長者持續參與體育運動,如增撥資源建立適合長者運動的設施,要求院舍設有體育活動導師等。運動可延緩退化,增強長者的體力和體質,增進長者的活動和社交能力。5. 增設無障礙運動設施,製造平等機會,鼓勵殘障人士參與體育活動,提升自我,積極面對人生。

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承諾興建啟德體育城,鼓勵有潛質的青少年成為全職運動員,開設學校體育計劃推廣主任的職位,支援殘疾人士參與體育活動等,可說是回應了部分需求。筆者希望政府能多考慮體育運動的整體和貫徹發展,讓港人建立運動文化和習慣,身心更健康、生命更有活力。

結論:體育運動發展政策該與全民健康息息相關,能滲透至各年齡和社會階層,才是真正的「普及化」。只有在社會建立健康的運動文化的前提下,「精英化」的意義才存在,否則會出現體育明星曇花一現或熱情如潮流般一湧而過的狀況。而在普及和精英俱備的條件下,「盛事化」更能深化普及,讓精英在本土有用武之地,攀上體壇的國際舞台,成為模範。而全民身心健康,更能減輕公共醫療的負擔,達致長遠的經濟效益。

撰文:何天虹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