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今年香港藝術節請來美國洛杉磯愛樂樂團和委內瑞拉指揮家杜達美(Gustavo Dudamel)演出兩場音樂會,令香港樂團發燒友大為興奮。兩場音樂會曲目包括首場馬勒《A小調第六交響曲》和次場美國作曲家亞當斯《黑色城市》,與德伏扎克《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都是顯示交響樂團潛力的作品。
音樂史學者Mark Morris曾如此描述德奧交響音樂的發展和馬勒的貢獻:十八世紀以莫扎特為代表的古典樂派顯示了理性、典雅和貝多芬較為深沉、複雜的和聲;十九世紀後期則反映了浪漫主義風格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二十世紀最初二十年反映了對科技發展的互動以及對調性的容忍,但舊社會的皇室和貴族制度已難以為繼,尤其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的蘇維埃革命,以維也納為代表的破落的皇室貴族封建制度即將崩潰,而馬勒正處在這一關鍵時期。馬勒的交響曲充滿了浪漫主義內涵和內心的衝突,包括宗教和哲學衝突——他運用的半音音程,幾乎摧毀了調性;在龐大的管弦樂團裏將室內樂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浪漫主義內心衝突
上述分析頗能幫助我們欣賞馬勒的交響曲,也解釋了他的第六交響曲裏的一些結構、配器和樂器之間的互動。馬勒的交響曲有着嚴密的邏輯結構、層次清晰的和聲與對位、配器精緻而平衡,與同時期的布魯克納(1824-1896)相比,前者較後者有着更多的優美旋律、更平衡的聲部均勻。馬勒的第六交響曲寫於1903至1905年間,1908年修訂,那正是馬勒與艾瑪.辛德勒(Alma Schindler)新婚後的蜜月期,奇怪地第六交響曲並沒有反映這個時期寧靜幸福的生活。不僅如此,這首作品還表現出悲劇性的氣氛,好像是對二十世紀初歐洲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悲觀,需要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治療。洛杉磯愛樂團實力非常雄厚,場刊開列了五支圓號,但筆者和朋友都數過,舞台上有十支圓號之多!有人批評這首交響曲的銅管樂過多,事實上第一樂章的弦樂樂段相當多而強勁,頗具爆發性。第二樂章十分抒情,旋律從小提琴傳遞到中音提琴、大提琴,然後由強至弱的方式結束。第三樂章諧謔曲有着特別的處理,以達到一種陰沉、懸疑的效果。第四樂章在結構上較為鬆散,是筆者聽馬勒交響曲現場演奏最鬆散的一次,樂團好像自顧地演奏,缺乏前呼後應,想是指揮處理的問題。
洛杉磯愛樂第二場音樂會演奏了兩首作品;美國當代作曲家亞當斯(John Adams,1947-)的《黑色城市》(City Noir)和捷克作曲家德伏扎克(1841-1904)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
抒情優美雷霆萬鈞
亞當斯是當代美國作曲家,曾創作歌劇《尼克遜在中國》,因而聞名於樂壇。《黑色城市》是作曲家送給洛杉磯愛樂樂團的作品,描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洛杉磯社會幽暗的一面,分三個樂章:城市及其重影、獻給你的歌、林蔭大道之夜。全曲約三十五分鐘,中間插入爵士音樂,充滿了電影情節,頗有視覺效果。
德伏扎克深受華格納、布拉姆斯、民間音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他所處的時代也正好是後期浪漫樂派的民族樂派。在音樂上,尤其是在對交響曲結構、和聲與對位的處理上和配器效果上,德伏扎克是強而有力的作曲家,而他的《新世界》有着舒伯特式的旋律、富於田園色彩的配器,把民族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融為一體。洛杉磯愛樂既能演奏抒情優美的旋律,又能夠以雷霆萬鈞的氣勢,壯麗地結束第四樂章「火熱的快板」,把觀眾帶進高潮。
圖片:康文署
撰文 : 劉靖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最後》系列 初級vs高級 |
上一篇: | 《義薄雲天》+《末代皇帝溥儀》從經典得失 探影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