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論到中式家具,一般人只會想到清朝家具及明式家具;至於法式家具,大抵卻會聯想到古典與現代兼備的雅致傢俬。其實中式、法式並非沒有共通點,而且兩者早於舊時光中相遇與融和。
原來十八世紀的法式家具有不少中式的影子,而中式家具也一定程度地注入歐洲元素,名副其實地把兩地家具crossover。從這個時代的中法古代家具身上,你彷彿走入「時光機」中,穿越時空、地域,一窺兩國住屋歷史文化。
《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家具藝術展》是香港首個集十七、十八世紀時期的家具展覽,於上環的兩依藏博物館舉行,是次展覽由兩依藏博物館與法國巴黎克雷默古董行(Kraemer Gallery)合作,展出十七、十八世紀中法帝王盛世時期的珍稀古董家具。從家具中訴說兩國歷代起居,法國的路易十四(1643–1715)、路易十五(1720–1774)、路易十六(1774–1793),以及中國清朝的康熙(1661–1722)及乾隆(1735–1796)時期的家具設計概念,這段時期的文化交流與火花。
兩依藏博物館館長馮依凌表示,早前在偶然的情況下認識在巴黎從事五代博物館生意的Mikael Kraemer,從言談之間發現法國及中國的家具有很多元素都很類似,作一對比下,令人更驚嘆,於是她便籌備一個中法的家具展覽,令有興趣人士不但可以看到古舊的歷史珍品,同時也令香港人認識較為罕有的法國古典家具。
互相傾慕使節交流
中國家具的鼎盛時期可以說是明清兩朝,至於法國則由路易十四執政開始,當時法國路易十四開展了和平盛勢的年代,不但政治平穩受人民愛戴,而文化亦得以興旺地發展。當時歐洲以法國國勢最強,而亞洲的強國則是中國清朝,康熙及乾隆執政時期十分昌盛,甚少大型戰事,由於當時兩國國力富裕,兩國皇帝惺惺相惜下,大家都希望知道世界另一角落強勢君主的起居生活,然而當時中國與法國之間的路程遙遠,路程必須八個月至一年時間往來,皇帝未能抽身前往,惟有互派使者交流,而促成文化的往來,家具則是文化交流產物之一。
除了兩國皇帝互相傾慕對方文化外,兩國本身也對家具有很大的需求。馮依凌表示︰「法國羅浮宮的興建需要擺放不少形形色色的家具,當時路易十四更創立了戈布蘭皇家王冠家具製造廠,除了成立皇家廠房外,亦從德國、意大利等國找技藝超凡的工藝師設計家具,由於皇帝的重視,家具工藝師的地位躍升至雕塑及畫作等藝術家的水平。」
在中國方面,明朝開始因為黃花梨等木材漸變得昂貴,不少人收藏珠寶之餘,也把目光轉投家具行列,加上當時清朝康熙、乾隆特別喜愛家具,甚至於康熙三十年間,設立養心殿造辦所,製作家具及承接室內裝修,亦有傳聞皇帝會親自走到工作室品評家具,因皇帝嗜好的關係,各皇室及臣子也投其所好,家具工藝因而迅速發展。
兩國家具相映成趣
在博物館內多個展區按種類展出分別來自兩國的椅凳、燈座、桌子、屏風、書櫃、床具等,亦見十七世紀黃花梨架子床與路易十六時期的天篷睡床。經典中、法陳設相映成趣,突顯兩國在設計風格、手工技藝及實用功能的異曲同工。
最令馮依凌感到驚訝的是中法的竹枱,當中訴說着「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故事。「黃花梨、紫檀這兩種木材用於貴族的家具,是貴族地位的象徵。但若說到平民家具的質材,竹則可以說是表表者。一般以竹打造的家具,由於本身質料較脆弱,加上容易被昆蟲侵蝕,屬於較下價的材質,但竹造家具卻可廣泛用於民間。然而十七世紀中期,當皇帝派使者到中國,使者看到農民的家具多以竹作設計,回到法國後稟報皇帝中國家具流行以竹製造,於是便派工藝師製造出竹枱,令竹枱地位躍升,登上法國大雅之堂。」在場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黃花梨方桌,以黃花梨作為質料,卻模仿竹的設計,反而來自法國的路易十六時期仿竹長方桌,每條桌腿均以四條竹枝組成,採用了具亞洲風格自然花卉及枝葉的設計,曾有一張近似的漆面方桌於1820年拍賣會出現,推斷此方桌來自凡爾賽宮。
罕有中法風格家具
此外,一台路易十五至路易十六時期漆木書櫃亦是經典之作,採用了銅、漆、皮革及大理石作為物料製造,而當中的花紋則由當時的中國屏風合成。據估計屏風是當時使者在中國購入,然而卻不知道屏風的用途,所以便把屏風鑲入經常用的書櫃櫃面,令兩者合二為一,成為既美觀又實用的家具。「因為屏風太薄且不夠大,所以當時的工藝師用了特別的技巧作鑲嵌,屏風的圖畫描繪了人物、樹木及居所等,工藝師用精湛的手藝打造出似模似樣的圖畫,令人憑肉眼分不出哪部分是原裝中國屏風,哪部分是後來法國畫師的模仿刻畫,相當有趣。」
至於法國影響中國的家具元素,主要來自繪畫的技巧上,中國繪畫本來以平面繪畫方式為主,但十八世紀圓明園的建設及家具,不難看到歐式的設計。以紫檀黑漆描金多寶格為例,正面面板和邊框都以紫檀製作,其上雕刻圖紋為典型的十八世紀中期的歐陸風格,花紋與歐式設計相似。繪畫手法上,也受西方影響,由平面漸漸發展成立體,充滿西方色彩。
撰文:姜紀茹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