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2月28日

黃伯農

歐美孔子學院的回顧與進路

1月上旬,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決定今年7月關閉由中國教育部於2005年開辦和資助的孔子學院。有瑞典傳媒報道,指孔子學院的教職人員全為中共控制,與西方大學注重學術自由的傳統格格不入;斯大發言人則解釋校方已廣泛與中國學術機構建立多面向的交流關係,孔子學院已完成其歷史使命。

作為歐洲的第一家孔子學院,斯大的決定只是跟隨北美多所高等院校去年的相似舉動。除了提出學術自由和資源重疊等的關注之外,斯大發言人更指「在現存大學框架內引入外國資金建立學院」,實為有問題的做法。

學院目的惹爭議

本文有兩目的:一、回顧有關孔子學院在西方(北美和西歐)的研究論述;二、點出在西方世界開辦孔子學院時出現的關注點,並提出政策建議。

開辦孔子學院,主要是中國政府為回應全球非華語世界出現對華文教育激增的需求,到2004年,首間孔子學院便在南韓首爾開幕。全球的孔子學院由總部設於北京的「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辦)協調和管理,直至今年1月底為止,漢辦已在海外一共設立465所孔子學院。根據英國倫敦大學2014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漢辦設立海外孔子學院不離三個目的︰

一、向世界推廣華語和中華文化;

二、促進經貿關係;

三、有助中共政權的「軟實力」(soft power)推廣到國外的教育領域。

由於第三個目的帶有政治色彩,所以西方社會對此一直存在爭議。漢辦的領導人劉延東本為中央統戰部部長,加上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於2011年曾說孔子學院的成立,是中國海外宣傳工作的重要部分,所以便引起中西方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和爭議。

爭議的起源或可追溯至美國。當美國學者Joseph Nye先於2004年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這概念時,便指出美國作為國際關係中的領導國,須在強制武力和經濟利益之外,尋找一種以文化權力為本的軟性方法,促使其他國家和民族能受美國吸引,從而選擇或不自覺地臣服於其全球領導之下。

到2007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便曾於公開發言時,提出中國要增強「軟實力」。這便刺激起西方學術界以「軟實力」的角度,研究和解讀孔子學院或有中共向海外推廣自身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意圖,甚至產生顛覆或攻擊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猜疑。

疑為統戰工具

雖然這些研究對孔子學院有否增加中共「軟實力」的結論莫衷一是,但卻有幾點可供參考:

一、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國家形象,仍深深受其打壓異見分子(言論自由)、西藏問題(宗教自由)、台灣問題(政治自決)和八九天安門等事件所影響,這些印象在海外華語和文化教育過程中不斷重複浮現。對此,孔子學院人員多數選擇逃避或否定,缺乏正面態度和積極的回應方法。

二、縱使有中國教育部和漢辦官員不斷澄清和否定孔子學院為中共「軟實力」服務之說,但現實是,主流美國輿論和學界或已認知這是事實。基於恐共和反共心理和意識形態的立場,有人便提出孔子學院為中共的「宣傳工具」和「統戰工具」,圖或顛覆或吸納、或控制或操縱美國社會,甚至已影響、干預或破壞西方的學術自由。雖然已有當地美國學者指出孔子學院難有能力干預美國的學術自由,但這些爭議已成為西方公共論述的一部分。

三、在歐洲,情況看來有點不同。雖然德國和英國著名大學開辦孔子學院時要面對不少輿論壓力,但是基於歐洲大學華語和文化教育的實際需要仍然存在,加上歐洲對傳統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諧大同人類理想的認同,抗拒比美國便沒有那麼強烈。不過,瑞典斯大今年的決定仍然值得北京深思,須要重新謀劃孔子學院在現時全球策略上的定位,才可切合時宜。

五項政策建議

筆者有以下建議供北京參考:

一、習李體制須回歸到「一帶一路」和平發展的策略空間當中,以歐亞非大陸各國為謀劃「西內圈」(western inner circle),再以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各國為東內圈(eastern inner circle),把歐洲與北美分開處理。這是由於美國軟實力遠超中國,加上中美存在深層結構性和意識形態的矛盾,期望美國民眾能於短期內理解和包容中共政權可謂不切實際。雖然歐洲各國的軟實力同樣遠超中國,但是筆者估計,若然北京願意調整孔子學院的方向和做法,歐洲社會能接納包容的機會或比美國為高。

二、孔子學院除了教學語言外,也可增強中外文化的交流活動。研究德國孔子學院的學者Falk Hartig便提出建構一個多邊、和諧、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和具包容性的大同世界,這與儒家思想吻合。不過,這大同理想重視和諧共處、確認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實現需時;加上其兼容並蓄的胸懷,與美國有人提倡具競爭排他性的「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ization thesis)形成強烈對比,所以孔子學院可嘗試多舉辦一些中國與當地的文化交流活動,從而增進跨文化溝通和民間諒解。

三、孔子學院人員除要聽命於中共黨政部門之外,其實也可給予中方人員一些空間和彈性,因應不同實際情況執行政策。根據美國學者Jennifer Hubbert的研究發現,其實美國民眾最能理解中國國情的方法,是透過孔子學院人員以朋友身份親身解說他們在內地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令美國民眾明白其實在共產政權之下,中國民眾如何仍有自主空間去體驗政治生活、享受經濟發展成果、有限度的言論自由、監察政府幹部。

切忌要求孔子學院人員硬性推銷黨的意志,要以信任和諒解去「推助」(enable)學院人員的工作和言行,令他們表現更較為「人性化」的真我一面與國外民眾交流。

四、由於西方排名較高的精英大學有較多資源自行經營漢語教育和中國文化研究,孔子學院或可轉與其他較缺資源的大學合作,強化非學術精英式的民間互通。至於西方排名較高的精英大學,北京可考慮授權屬下旗艦科研機構,增設海外合作研究資金,鼓勵中西跨境夥伴合作。

五、根據筆者最近代表英國校方夥拍中國社會科學院申請一個中英兩國共同注資的項目經驗,較可為的是,共同建設跨院校之間的合作互動框架,不用那麼焦急決定研究課題的內容和出版細節,容許更大空間和耐性商討互動,先進行一些實驗式探討課題(exploratory pilot studies),建立互信。基礎打好了,做什麼都可以談。

英國巴斯大學新中國中心籌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