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月28日

梁繼昌 專業為公

引入技術移民計分制 擴闊輸入人才來源

《施政報告》提出「足夠及優質的人力資源是香港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並就吸引外來人才提出一系列措施,當中提及制訂人才清單、放寬人才入境政策,以吸引更多海外企業家來港發展和吸納擁有優秀教育背景和國際經驗的人才來港發展。

我絕對認同政府必須制訂面向國際的人才移民政策,以及以人才作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現時的專才來港定居數字卻與政府提出的政策目標不符。2013年10月,政府就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回覆,數據反映香港的人才移民來源單一,內地居民為主要的獲批人口。例如從2006至2013年,有2553名人士循「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定居,當中有78%為內地居民;2008至2013年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計劃中,28271名獲批人士中,有94%為內地居民。此外,自2003至2013年,便已有65143名內地專才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獲准來港工作。

我們必須反思,現時香港的工作、居住環境、人才入境政策的設計,是否未能有效吸引中國以外的國際專才?此外,我認為增加國際學校的學額、改善環境及空氣質素,都是一些可以吸引國際專才來港定居的手法。

我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人才移民除了考慮經濟需求及人才質素外,移民人口帶來的文化交流、國際經驗亦十分重要。故此,政府應研究如何擴闊專才移民的來源,吸引不同的國際人才;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更應以一致的準則審批所有移民申請,不因國籍、種族或宗教而存在任何歧視。除此之外,人才輸入應以本地經濟利益為優先考慮因素,並且須對香港本土人才質素有積極提升的作用。就此,公共專業聯盟於2012年便曾建議以「家庭為本」、「切合需要」、「面向全球」、「香港審批」四個原則引入「技術移民計分制」,透過評估香港的人口政策、社會需求和承受能力,設計入境審批的年度數額和計分方式,令人才輸入更具目標和調節性;同時,我們建議把不同的人才入境計劃整合於計分制內,令計劃的指標更一致、公平及向國際開放。

立法會議員

【回應馮煒光】

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先生1月22日在《信報》回應本人的文章,在此簡短回應:

宣讀《施政報告》時離場,是為了表達對梁振英先生施政的不滿,馮先生在文章中認為離場是「放棄第一時間全面了解《施政報告》內容」,對此我絕不同意。所有議員都可以透過立法會的議會直播服務收看《施政報告》內容。除了曾在當天就《施政報告》作出即時回應外,我亦會在未來數星期撰文深入討論。

本人在文章指出《施政報告》除內地經貿合作外,並無協助企業開拓其他國家市場的具體措施。馮先生引用的原文,亦只說明有需要在亞洲地區增設辦事處,但設立辦事處會如何推動及加強城市間的交流?如何協助企業進入這些地區的市場?《施政報告》中並無交代這些問題。

再者,本人一直認為香港的經濟產業應走向多元化和高增值,亦曾多次在議會和評論文章中分享意見,所以馮先生實在不用揣測本人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投票取態。

馮先生曾積極參與學運,當年應徵副局長時,亦曾在訪問中聲稱自己是「半個文化人」,與其花時間東拉西扯撰文,倒不如在特區政府民望低迷之際,發揮知識分子的精神,就如何令社會凝聚共識提出實質建議,這才是整個社會之福。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