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
上周談到,現代意義的學校,是近代才出現的社會現象。香港學校的教育觀念,有三個來源——古代科舉、英國公學、全民教育——三個來源各有其不同的教育理念,但是香港的學校糅合了這三個來源的理念,塑造了今天香港學校教育的一些本地獨有的特色。看清楚這些特色,對於下一步如何面對變化了的社會,也許很有用好處。下面是筆者的一些觀察。
也許不是人類的天性,而是工業社會事事追求是非分明,把人的思維改造得簡單化了;觀察教育,往往也難免是尋求非黑即白的論斷。前述香港教育的三個來源,每一個都有它本身的強點與弱點,滲透到我們現代的學校制度,就像太極圖一樣,黑與白,是互為補充的,而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古代科舉的深刻影響
古代科舉,可以說是徹底的封建皇朝選拔官員的機制,再無其他!科舉的特點,是「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對於個人來說,這是獲得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社會上升的唯一出路;不問出身,只須勤奮,這種上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的;不問先天,強調後天,「勤能補拙」;所謂努力,主要是「讀書」、寫文章,「惟有讀書高」,然後考試入圍上榜。科舉,目標鮮明,途徑清晰,方法簡單,可以說是中國人「四両撥千斤」策略的典範,很省力就調動了整個國家的家家戶戶。
其負面的影響,是把「應試」當成是教育、把記憶當成是學習、把分數當成是成果。學習的動力,幾乎完全是外在動機(父母的鞭策、朋輩的攀比、社會的期望……),而缺乏內在的動機(對事物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求、對因由的探索……),因而樂於跟隨,缺乏創意,鼓勵了揣摩上意(「老師要我怎麼答」),壓抑了獨立思考,習慣於聽從「你應該」,而甚少思考「我應該」。
科舉雖然不是現代意義的「教育」,卻可以說依然是現代華人社會教育觀念的主流,歷久不息。香港也不例外。
科舉帶來的正面影響,則是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因此教育的發展,一定得到全社會支持,不會局限於教育部門,政府對於教育的撥給;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尊重,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和間接監督;學校紀律的嚴謹,學生對於正規學習的專注與責任心;學生的上進心與好學心,勤奮刻苦的學習風氣;對於競爭與壓力的正面態度……也在普遍地影響着華人社會。
這些正面的影響,也許有讀者或者教育界的朋友會認為,在香港的學校已經不再存在,但這相對而言,相對於其他文化裏面學校的地位、學生的特性;雖則這些優勢在各個「筷子文化」社會,都在逐漸減弱,程度與速度各異而已。科舉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再存在,但是家長對於子女教育的期望,始終是「人上人」(不過在香港,家長未必準備子女要吃「苦中苦」;那也許是國際學校吃香的主要原因)。
中西觀念的融合互補
英國公學的理念,影響着教會在香港辦學的補助學校模式,但是香港的補助學校,由於教會有意識地融入本地文化,似乎並沒有削弱華人社會的教育傳統,相反,英國的精英教育與華人社會的競爭性教育傳統,一拍即合;而且追求卓越,始終是這些學校的特點。這些學校都以中英並重為宗旨,並且保存了大部分華人社會的「德育」傳統,但又不減英國公學着重課外活動、着重學生自主學習的特色。
香港在1950至1960年代,學校教育其實已經供不應求,老一代的當還記得當時的天台小學,港大的副校長譚廣亨教授,就經歷過天台小學。筆者念的錫光學校,在北角(應該是琴行街與英皇道交界),就只有數個課室;最近才知道與傳媒新聞的陳婉瑩教授是錫光的前後同學,可見這樣的學校也能產生教授。1970年香港立法普及小學教育的時候,其實小學已經基本普及,說明香港市民對於子女教育的要求,超過了制度的供給。
於是在1960年代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私立中學,其中有少數企業管理的、超過萬人的大型私校(最出名的莫如新法、威靈頓),但也有無數的小型私校,人稱「學店」,遍布全港;筆者就接辦過一所這樣的學校,雖然只是一年,但經歷難忘。種種類類的私校,大都把校名冠以「聖」字,雖然絕大多數與教會無關,又幾乎全部是英文書院,完全是迎合家長心裏的市場驅動。能夠給予學生的,全部就是一紙會考文憑。記得在1960年代末,學位不足,每年暑假末期,家長都要為子女到處奔走找學校,無奈地被迫接受「學店」的教育,否則就無書可讀。
超越「加工」的全民教育
1970年代,政府終於放開手腳大規模發展中學。筆者1970年在筲箕灣嘗試辦另類的私立學校(培元英文書院)。那一年,筲箕灣共有私立學校89間,到了1979年,培元結束之前,筲箕灣的私立學校只剩下3間。「學店」式的小型私校迅速消亡,大型的私校也陸續關閉或者轉為公立。
當時大規模成立的資助學校,大都跟隨補助學校的模式。開始的時候,都是有威信的教會或者有信譽的社團辦學,大都是英文中學,但是宗旨幾乎無一不是「中英並重」、「德智並重」、「課內外兼顧」的辦學模式。雖然由於歷史傳統與學生來源不一樣,只有少數可以達到補助學校的水準,但是卻因此使得香港的公立學校,得以沒有墮入簡單的「工廠加工」模式:純粹對學生輸入「知識與技能」、「大量生產」,以滿足市場需要。
這一點與英、美公立學校的發展很不一樣。在英、美,傳統的名校,維持私立貴族學校的形態;而後來才發展起來的公立學校體系,則基本上只提供簡單的「知識與技能」的「加工」。當然,例如在美國,由於公立學校由地方的稅收支持,學區也隨着社區的財富、家長的知識程度而優劣互見。
同樣是面對全民,使用幾乎均等的公帑,香港卻能夠維持優秀的「傳統名校」(例如補助學校),也成就了不少後至的「新興名校」,而且還陸續出現了不少面對不同能力學生的特色學校,值得研究其成長的歷史。這樣的例子,在世界上其實很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共產皇朝的中興? |
上一篇: | 全國港澳研究會新增委員會專研「國家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