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新年伊始,雖說是社會陰霾未散,卻也不乏令人興奮的新事。地鐵進入港島西區,在香港大學設了站,沒想到卻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瞬間改變了大學校園的社會生態,頗為有趣,相信也是大學本身未始料及。
12月28日, 港島西區新開了兩個站:「香港大學」與「堅尼地城」。筆者住在港大校園,當晚也忍不住試搭一程,車上乘客不太多,但分明也有不少是來試新的;車廂還是原來的車廂,卻充滿着許多好奇的眼光。「香港大學」到「中環站」,四分鐘,而且是兩分鐘一班車。那種感覺是很奇怪的,好像奇迹一樣,以前是接近半小時的路程,一下縮成四分鐘。
就懷着這種「童真」,後來數天連續幾次到中環,只是幹點小事,就彷彿是上下樓梯一樣,享受那時光縮短的奇妙新鮮感(順帶說明,筆者用的是長者卡,來回3.8元。莫羨!)。
但是從第二天起,車廂已經充滿了乘客。雖然大學還是假期,乘客中不少看得出是大學生,雖則他們也是東張西望的試新客;很多卻是銀髮霜鬢的「中年以上」的人(也許還未到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新訂的66-79的中年年齡);頗多是夫妻結伴,從早到晚,真可以說是絡繹不絕。
公眾的大學校園
筆者住在港大柏立基學院,因此對於港大校園頗為熟悉。港大校園不大,聽內地的大學新闢幾百畝、上千畝的新校舍,真箇是香港人說的「蚊髀同牛髀」,絕對無法比擬。但是一直以來,這個校園就是一個開放的園地,早上,一大批「行山」客,穿過校園經大學後山的克頓道登上太平山。筆者的住處,後面就是一條通往干德道的小山經(相傳就是朱光潛筆下那條通往舊摩利臣舍堂的小徑),早上不到五點鐘,就會有行山客拾級而上,且娓娓而談。起點以後,校園裏面又會有各處的晨運客,在各個稍有平面的地方,誠心做起各式各樣的運動:太極拳、集體舞、太極劍、扇子功、氣功步……。柏立基學院旁邊,大學道上,也是晨運客不絕,上山的、下山的、緩步的、倒後走的,還有在老伴或者傭人攙扶下勉力運動身體的,不一而足。因此,早上到校園裏的快餐店看看,幾乎全部是晨運客。那是一往的常規。
但是近年來,又多了不少是來自中國內地的遊人,春節假期、黃金假期,尤其如此,大都是父母帶着孩子(自然是獨生的孩兒),來看看大學;有些是孩子臨近中學畢業,看看心儀的學校的樣兒;有些則是孩子還小,看看大學作為一種激勵,就不止一次聽過父母問孩子(分明還在念小學):「將來要不要來這裏念書?」還迫着孩子點頭;也有旅遊團把港大列為免費景點的,在荷花池上的孫中山像,就是有人拍照的熱點。
近年,也多了本港小學和內地中小學生到港大集體參觀的人群。本地的,大都穿着校服,背着水壺,大多來自香港北區,由老師帶領;內地的,大都是穿體育服裝,老師帶隊,也會有不放心的家長隨隊。
每年11至12月,又是另外一種景象,那是畢業生拍照的「旺季」,甚多是一家大小三代人,祖父穿着不太合身的西裝,祖母穿金戴銀,父母則是掩不住的笑容,本地的、內地的、外國的,都有。在校的同學走過,無不面帶羨意。
新來的大學遊人
大學站的設立,卻帶來了另一類的熱鬧。不難明白,不少校友,多年來沒有多少機會回母校,現在忽然一夜之間,天涯變咫尺,反正退休了,說不定也是懷着長者優待卡,一下子很容易就回到了母校,說不定還會常來。
另一個也許是設計者完全沒有想到的,是從地鐵的電梯到校園的那一段路,半邊走廊是香港大學發展歷史;都是很有價值的歷史圖片,很多乘客都駐足細看,蔚為地鐵站奇觀,不少人還拿出手機拍攝。看得出,有些是在學的港大學生,他們關注的是歷史的圖片;有些分明是校友,三五成群,指指點點,估計是在述舊;也有些只是瞄準圖片中一小塊,也許就是他們自己的舊照;也有不少只是乘客,把展示記錄下來。這是神來之筆:地鐵站變成了歷史博物館!
當然最受惠的,還是在港大工作的教職員、在學的學生,以及社會上與大學有密切聯繫的各類人士。許多學生和教職員,上學、上班的時間縮短了一大半,或者是省去了等車、接駁的時間。
舉個例:以往開會要選擇地點,港大肯定不是首選,現在很容易剛好相反。以此類推,大學每天正在舉行的起碼上百的各類研討會,以往出席的大多是本校師生,現在可以是來自香港任何一個角落,即使是中環的上班一族,完全可以在午飯時間,到大學旁聽(其實大學的研討會大都開放,無所謂旁聽)一個講座之類。換句話說,地鐵把全個社會一下拉進了校園。
社會與大學的融合
連帶校園裏面的設施,使用率將會大幅度增加,不知道大學方面有沒有這方面的準備?一方面,在大學裏面的商業設施如食堂,生意額一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大學一些開放的設施,如廁所、休閒設備,使用率也一定會大大增加,在校園內有已經間中會看到帶着拉箱的自由行遊客了。
但是,地鐵站的設立,要把大學推向了社會。別的不說,即使不出「大學站」,站裏面的電梯,把本來上落不易的山上與山下也連起來了。舉個例子,屈地街的店舖,一下就與大學連接起來了,中午到山下到普羅化的飯店吃飯的師生也一定多起來。當然,山下的地價也許會驟然上升,那是無法避免的。
因此,香港大學地鐵站的設立,可以說是改變了香港大學的地理定位,也改變了大學的社會生態。上述的,不過是筆者少數幾天的觀察,更大的影響也許還在後面。網絡上有人擔心因此大學難以保持她的「出世」的形象。其實,大學融入社會,已經是時代迫切的期待,地鐵不過是用物質條件促進了這個必然的發展。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好心腸,累街坊?—從實證思考租管 |
上一篇: | 領匯賤賣資產明益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