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2月1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大學:教學的沙漠?

這幾天參加了一所中國985大學的審核評估。早前(10月31日)曾經介紹過,這一輪的大學評估,與第一輪的「合格評估」(篩選性質)和第二輪的「水平評估」(評高低)很不一樣,那是按照院校的「自評」,審核該校是否達到自己的願想。過程中深受啟發,其中尤其是對於大學學者經常煩惱的所謂「教學」的定位與質量,引起了一些思考,拿來與讀者分享。

「985」大學是內地最頂尖的大學,江澤民在1998年5月北京大學的100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要「打造一兩所世界一流大學」,於是大筆資金流入被選中的大學。這些大學的物質條件、教授工資馬上大幅度改善。這次評估的,不是排頭的北大、清華,但也是非常前列的學府。

一位教師說,大學最重要的是學生,不然我們與研究所有什麼分別?這話其實是經典作品《大學的意義》的作者John Newmann早就說過。但是最近這二十年左右,幾乎所有國家的高等院校,都在「研究」與「教學」之間掙扎。由於研究的成果可以用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學刊的地位來量化地量度,而教學的測量則困難得多,往往就是研究的活動排擠了教學的活動。

兩條改革精神

大致的印象就是「重視研究,忽視教學」,但是偏偏教學又是大學的「米飯」(bread and butter),最終出現的就是教學愈來愈馬虎,學生與教師的交往愈來愈淡薄;大學就會削弱了她的教育功能。大學教師,往往心裏掛着的是學生,手裏做着的卻是論文。全球如是!

近年有機會參加不少國家教育改革的討論,覺得教育改革有兩條基本精神:一、社會變了!教育必須超越純粹經濟性的目標;二、回歸學習!必須超越學歷與就業的目標,最大限度發展人的潛力。大學的改革,也是如此;所謂「一流大學」的特點,也是如此。

這所申請審核的大學,提出「三個轉變」:從「學科為本」轉變為「學生為本」;從「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素質」;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教學相長」。這也完全符合上述這些基本精神。

這所大學,畢業生普遍獲得用人單位的讚賞。特別的是校友充滿對母校的熱愛、認同與支援,大幅度、大面積地積極參與南開的教育工作,說明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說明了她實現了跨越時代、超越政治的社會使命。

但是很容易發覺,大家說「教學」,很容易說滑了嘴,根本沒有人再去深思,「教學是什麼東西。我們說「學習」,應該賦予科學涵義。關於人類學習的研究,近年發展迅猛,學習科學的領域逐漸成熟。以學習科學的原理來看,大學對學生的影響,關鍵在學生的學習經歷。在一所大學︰一、學生應該有最大範圍的學習經歷;二、學生應該有寬裕的空間,自主學習;三、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有充分的自治經歷;四、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建設其他的配套(條件、資源、時間、教師、測評……),因而研究各方面的創新(小組學習、圖書館、學習館、休學、海外交換、學生學習記錄、服務學習等等)。

五項薄弱環節

假如以課內、課外、校外三層的學習經歷來看,這所大學的學生享受着豐盛的課外與校外學習經歷,一些世界前沿的做法,都不缺。舉凡學生宿舍、課外社團、學校決策、社會服務、海外交流,都已經有了很好的開始。

但是學生課內的學習,則很受「教學」素質的限制。這點也是非常鮮明的,也是感到遺憾的。參加審核的專家,都集中提出教學方面的失望。教學,應該是大學的核心活動;教學,又面臨着許多革新的挑戰。偏偏在這所985大學,似乎教學這個環節特別薄弱;教學改革的意識,更是非常模糊。有點意外。

一天要回歸教學

教學環節薄弱,表現在:一、我們聽的課,教學水準似乎比較參差,部分教師上課隨意性頗大;二、教研活動似乎因學院而異;三、教師對於一些基本的教學原理,似乎不甚了了,對於一些外間已經普遍接受的教學概念,似乎聞所未聞;四、教學的資訊技術平台,使用似乎還在初始階段;五、試卷的批改,似乎隨意性甚高。總的印象,似乎教學處於「無人管」的狀態,或者說是「憑良心」的自流狀態。

從其他評估專家口中,也理解到這種現象似乎在內地的大學比較普遍,不過不如這所學校如此嚴重。近年內地大學都在拆除「學系」,建立「學院」。原來與「系」緊密結合的「教研」部門,轉到「學院」結構就幾乎消失了,只有行政職責的教學副院長。另一方面,由於要求「品質保障」,把監管性質、制度為主的、行政職責的「教學管理「,代替了研究、開拓、推廣性質的「教研機構」。當然,片面強調研究產出的壓力,也是造成「重研究、輕研究」的現象。

教學發展需要有「推」也有「拉」。教學管理與監管(「推」)以外,還需要有要求(「拉」)。而所謂要求,不止於「標準」,而應該有前瞻性的教學理念,新的境界,牽引全校。理想的景象,是全校處於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狀態。品質保證,關鍵不在保證措施,而在於有明顯的高品質目標。

另一方面,在世界各地,大學的教學已經靜悄悄地發生巨大的革命。比如說,由於資訊技術的發展,加上學習科學的貢獻,對於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理解與應用、學習與測評等等的關係,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學科,如醫學、工程學的範圍,又發生了全面性的改革。

對於教學的本質的根本認識,正在發生變化。不認識到這股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的大趨勢,很快就會被高等教育的全球洪流所吞沒。因此,建設教研這個維度,絕非可有可無,也不是錦上添花。

有一位參加評估的內地大學的教授說,現在很多大學變成了教學的沙漠。相信總有一天大學要回歸教學!的確,假如中國的大學不再這方面下大工夫,就很難與世界上的大學平起平坐。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