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2月5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人文素質之養成

香港自從「佔中」發生以來,學生的「品格」或者素質,成為經常的話題。意見大致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認為學生有勇氣、有理想、敢堅持;第二類認為學生不知進退、不顧後果、不理民情;還有第三類,一開始就覺得學生蠻橫、逞強、暴力。輿論正在朝着不利於學生的方向迅速發展。而話題又往往馬上轉到:「是否說明香港的教育很糟糕?」或者是「後佔中當務之急,首先是教育!」

這裏無意為教育辯護,但是許多人以為,教育裏面有一劑劑的救急藥,青年有什麼可以詬病之處,只要拿出一帖對症之藥,就能藥到病除。其實,怎麼樣的社會,就有怎麼樣的意識形態,難以把學生和青年作為孤立的單元,「醫治」他們。學生裏面蘊藏着的意氣,其實生根在社會之中,不過在學生身上爆發出來而已。試想,法律界對於何謂「法治」尚且會有爭論;法律專家對於何謂「公民抗命」的闡釋,尚且分歧,又如何能夠單單怪罪學生。

學生的問題在於教育?

上一代與國家的恩恩怨怨、眼前中國的盛世與泛濫的貪象、西方式憲政與中國式管治,在在都把香港塑造成一個意識形態對立的壓力煲,一觸即發;只不過是學生刺破了局面,而又沒有出現足以帶領群眾的領導者,於是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

在校內碰到不少學生,他們大多數會同情「佔中」的訴求,但是對於「留守」學生的行為,不表認同、感到惋惜、甚至嗤之以鼻的,也是大多數。他們對於「佔中」的看法,都很有各自的見地,他們同樣讓人對今天的大學生另眼相看。如果因為「佔中」形勢惡劣,把目光聚焦在佔領現場的少數人,從而詬病所有的年輕人;而又輕易認為教育是罪魁禍首,未免是把問題放大了,又把解決的路途看得太簡單了。

不過,教育雖然不可能為「佔中」出現的不合理現象負責,卻應該於運動之中,看到社會為教育帶來的新的要求。教育雖然不可能把學生每一個個人都變化成「好人」(反正「好人」的定義變幻無常),但是讓香港的下一代成為理性的、包容的、積極的一代,也許並不算很過分。

這就需要回到上周談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倡議的「橫向素質」。那是指「豎直」的種種知識與能力之外,橫貫各種知識與能力的素質。OECD在不久前,就開始研究「非智力學習」(Non-cognitive Learning)。不能不說是由於社會的變化,森嚴的科層架構(bureaucracy)逐漸解體,人們就亟需知識與技能之外的素質。這其實是教育觀念的「返璞歸真」。

所謂「橫向素質,含義很寬」,從UNESCO收集到的十個國家的報告來看,大家都感到有這方面的需要,但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治環境,會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闡釋、不同的特色。下面就可以思考得到的,稍作羅列。讀者馬上會感到,在學生的人生路途上,這類素質,其實意義深遠,因此這種討論,絕非虛無縹緲的理想。為了方便討論,在沒有更進一步的定義之前,姑且稱之為「人文素養」。

第一,人文素質的內容和範圍。以目前的十個國家的報告來看,UNESCO提出的五個方面——明辨與創新思維、人際交往、自我修養、全球公民、媒體與資訊——大致能夠覆蓋各國提出的有關內容與範圍。不過,有些國家提出最後一項「媒體與資訊」不算是素質,而是技能;見仁見智。不少亞洲國家的人文素質,包括「愛國」,有些國家則認為不應列入(如澳洲);又有些國家把靈性(宗教)也列入(如菲律賓),有些國家則認為不應列入。

人文素養涵蓋什麼?

可見,人文素質的內容與範圍,反映着一個社會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以香港來說,對於是否包括靈性教育,屬於學校的選擇,既沒有一般西方社會在公立學校禁止宗教教育,也不像有些國家規定學校要服從「國教」。是否應該加進政治因素(如愛國、又如「公民抗命」),則是「國民教育」風波以來的新命題。

中國傳統的士大夫的「修養」,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由個人做起,澤及家庭,擴到國家,最後是全球。這也是今天許多國家設計有關「人文素養」學習(或者課程)時候的框架。不過在家庭與國家之間,往往會加上「社區」。

第二,人文素養的定位。近年因為美國政府提出「21世紀技能」,一時全球風行。但是在UNESCO的亞太區討論中,這種提法卻通不過,原因是多個國家不能接受「人文素養」為「技能」(skills)。但是在美國的「21世紀技能」當中,例如人際交往、負責態度,是與語言能力、科技能力、訊息技術平行並列的,而且是細項的並列。UNESCO亞太區用的是「素質」(competencies),申明有別於「技能」(skills)。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於本世紀初,研究提出的人的「關鍵素質」(Key Competencies)(簡稱DeSeCo),則提出三大項:面對複雜的社會群體、在複雜的環境中掌握自己、掌握複雜的工具。用中國人的說法,就是把「對人」、「對己」、「對事」(「工具」,即知識與技能)三個對等的大項。

人文素養如何定位?

現在成為經典的UNESCO(1996年)學習四大支柱——「學會實踐、學會學習、學會共存、學會自為」(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其實也是把「知識與技能」(實踐)與「對人」、「對事」並列,不過多了一個「學會學習」。

中國的傳統,則是把種種有關人文素養的元素,通通歸納到「德育」,成為「五育」——「德、智、體、群、美」——的一部分;後來內地簡化為「德、智、體」,都是「德育」排頭;中國人常說的「德智並重」、「德才兼備」,都是「德」字排頭的。用現代的觀點看,也許會覺得五育之中的「群」與「美」,也都屬於人文素質的範疇。總而言之,把「德」(姑且作為代表人文素質)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中國教育的特點。

讀者也許還記得,清末民初開辦西式大學的時候,都是「洋為中用」。有「洋」的科學、工程,同時有「中」的四書五經;及至今天的香港,很多學校還保存着「教務」與「德育」(或其他名稱)兩位並排的副校長。不過,時移世易,在家長心目中,「德育」似乎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

餘下起碼還有兩類問題:人文素養的教育,是否要有明確的價值觀(好與壞、對與錯)?人文素養的養成,過程是怎樣的?以後再談。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