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28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知識能力之外的素質

始自西方工業社會的現代學校制度,一貫只是強調「知識」與「技能」。這兩天,聽了十個國家有關知識與技能以外的教育報告,啟發良多,而且似乎剛好切合香港思考教育的下一步,因此拿來與讀者分享。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中國杭州舉行的一個會議。恰好一年前,本欄曾經介紹過(《環球能力與非智力學習》,刊2013年11月29日),UNESCO啟動了有關所謂「非智力素質」(non-cognitive competencies)教育的研究。第一階段收到八個國家的報告,頗為多元,也甚參差,但是總的趨勢是把教育政策伸延到知識與技能之外。本欄並且按照這八個報告,略為分類與分析,認為這些「素質」的教育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視野:個人、國家、全球;另一個維度是話語:經濟、社會、人性。而各國家實施此類教育的方法各異,在課內、課外、校外各國會有不同的側重。

暫時命名 橫向素質

去年會上,對於此類學習的名稱,意見紛紜。「非智力素質」受到心理學家的反對,認為凡是經過大腦的,都屬於智力範圍;大家也不同意美國首先提出的「21世紀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因為還是停留在「技能」(skills)的範疇;而在學理上最多人贊成的「Affective Learning」,由於背後的理論很多人不懂,沒有採納。會後,UNESCO決定用「Transversal Competencies」,這裏且譯作「橫向素質」,源於筆者曾經圖述目前學校裏面的「科目」,屬於一條條「垂直」的、互不相干的知識領域;而現在所談的,則是橫貫所有知識領域的基線(baseline)素質。筆者本身並不覺得是一個好的名稱,因為還是令人費解,不過UNESCO還是正式採用了。走着瞧吧!

這個有關名稱的討論,其實絕對不是無謂的字眼之爭。這個討論說明這是一個當代教育甚少涉足的領域,因此一時就難以找到一個足以涵蓋其意義的名稱;也就是說,在教育領域,是一件新生事物。

之後的一年,UNESCO邀請了10個國家,作第二階段的研究。在每個國家進行一項學校案例的研究,看看在學校的層面,如何體現國家層面的政策。這兩天聽的,就是這些國家的報告。各國的研究都非常扎實,因此討論很能觸及問題的要害。這裏綜述一下。

研究的設題,集中觀察在學校裏面,有哪些活動含有UNESCO有關「橫向素質」的五個方面:明辨性(critical)與創新性思維、人際交往素質、自我修養素質、全球公民素質、媒體與資訊素質。最後一項,是後加的。

素質養成 超乎課程

從案例的取向看,各個國家,對於什麼屬於學校活動,就已經有了不同的理解,比如澳洲,屬於西方文化,他們的研究,就完全集中在課堂的實踐,例如看課堂上教師是否採用小組活動,以表示教師是否重視人際交往的培養;在其他很多亞洲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就認為很多這些「橫向素質」的養成,最有效的都發生在課外活動裏面。

也有一些國家,如泰國,發覺在學校裏面,有關「橫向素質」養成的元素很低,於是很容易認為泰國的教育忽略「橫向素質」,但是大多數泰國青年都會經歷過的僧侶教育,在社會上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正好就是屬於「橫向素質」的範圍。

這又關聯到另外的一種討論:社會的參與。有認為應該把社會拉進學校,讓學生可以經歷社會;但是也有認為應該把學生送進社會,讓他們直接經歷社會。

這又涉及另外一種討論:「橫向素質」的養成,是否通過設定的課程來實施。大多數覺得,「橫向素質」的養成,是許許多多學生經歷的綜合,不能用「一個課程瞄準一個結果」的直線思維去考慮。因此,許多的「橫向素質」學習,不是馬上就能看到效果的。

討論得最多的,是「橫向素質」教育的測評。現在的國際思潮,是一談到學習,就馬上要追問「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隨即設計「學習成果」的測評,彷彿測量不到學習成果的,就不算是有效的學習,其實是把「學習」與「學習成果」混為一談,於是很忽略學習的過程;而恰恰這些「橫向素質」的學習,往往是要學生有某種經歷(例如服務、海外交流、學生組織),重在過程,而不可能用簡單的方法來測評學生的學習成果,更不要說要立即看到學習的成效。

印度在這方面,已經發展了比較全面的框架和工具,兼顧到上述的幾個方面,而且已經在全國逐步推廣;日本,則在2008年以「熱愛生活」為主題,在學校推展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學習;蒙古,以「正直的蒙古孩子」作為主體,在學校中推行價值觀的教育;越南,選擇了UNESCO五個範疇的兩個:「明辨性與創新性思維」,以及「全球公民素質」,試驗從政策、課程、實踐各個層面,在學校生活中注入「橫向素質」的學習。

越南的例子引起了注意。由一位研究工作者啟動,結果在共產黨中央的決議、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教育法、課程等,一條龍都貫徹了上述兩個元素的學習在學校裏面的實施。

文化傳統 返璞歸真

為文時,會議還沒有結束。但是十個報告,以及引起的討論,其實是在衝擊着對於課程的一套流行的思維程式:目標、大綱、內容、課本、教學、測評。這是一套極為分析性(或曰分拆性)的思維程式。而「橫向素質」的養成,講的則是人的總體發展,是許多實踐和生活的沉浸,不是許多零散的碎片合成就可以的。

超乎知識與能力來考慮教育,UNESCO的亞太辦公室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先行。者也許是由於亞洲的許多國家,在工業革命以前,就都有相當豐富的文化傳統,超乎知識與能力,超乎純經濟觀點,以全面發展的「完人」觀點對待教育。現在工業社會正在讓位於所謂後工業社會,純粹的經濟話語,純粹地把人看成是人力資源,已經不能呼應社會的需求。而亞洲社會對「橫向素質」的重新重視、重新正規化,其實是有其文化傳統根源的。

這些亞洲國家,一貫認為自己的教育落後,並不一定意識到這是一種悄悄的「返璞歸真」,是恢復工業革命以前的教育文化傳統。不過這些文化遺產,不是簡單地「復古」就能面對瞬息萬變的新社會。但是,若不小心,勉強地把「橫向素質」硬塞到逐漸過時的正規「課程」範式,以為不過是課程的另一個分支,那將是極大的不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