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24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商業機構管理學校?

雖然在英國念的博士,但已經很久沒有認真研究英國的教育發展。英國一度是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度,至今她的寄宿學校仍然是許多國家仰慕的典型,但是從整體的教育體系來說,尤其是英格蘭的公立教育,近年卻發生了戲劇化的變化。

兩三年前,收到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給校友的DVD,發覺課堂上的學生,白人竟然很少。這幾次因為是白天到的倫敦,機鐵站到旅館的路上,赫然每條街都能看到穿黑袍的回教徒;在其他區,街上走的也看不到幾個白人。到了酒店,算是五星級吧,裏面的人員,上上下下,幾乎沒有碰上一個是英國人,文職的大多數是東歐口音。一位教授告訴我,就以倫敦的中小學來說,非英裔的學生佔了80%!

服務公司 管理學校

倫敦的學區,原來一直是問題最多的。最近幾年,倫敦學區卻一躍成為全國表現最出色的學區。原因莫衷一是,比較一致的有兩點原因:政府認真從事的態度、權力下放到學校基層。不過,說的「出色」,其實是指「讀、寫、算」的學生分數上升,與美國的思潮幾乎一樣;然而,與美國比起來,民間力量的活躍與探索的意欲,似乎英國要遜色得多。

在倫敦開會,是一家教育服務公司舉辦的。開始不太明白,這家公司,號稱「佔據了全英國教師評估系統最大的市場」,而且新上任的教育部長Nick Gibb親自出席晚宴。到了現場,一系列的疑團,才逐漸打開。

主辦會議的是一家叫Educate的公司,業務是「教育服務」。開始的時候,主要是提供學校的設備與儀器,但是隨着財政「下放」的政策,許多「軟件」的提供也逐漸「外判」,包括校內教師進修活動。

傳統的教師職前培訓,主要由高等院校的教育學院承擔,加插少量的時間到學校「實習」。近年,英格蘭教育當局,認為教師的職前培訓,「在崗」的經歷,重於院校的課程。也就是教師的職前培訓,主要由中小學來負擔,於是把教師職前培訓的大部分資源(60%),從院校抽走,放到學校。

師訓機構 面臨瓦解

不過,學校普遍缺乏這方面的專業力量,於是運用政府的資金,聘用教育服務公司,教師職前培訓便成了一門大生意。讀者也許會問,教育服務公司是商業機構,又何來師資培訓的本事呢?這些教育服務公司,其實也是轉向原來的師資培訓人員;不過,不是把錢投到師資培訓機構(院校),而是從院校中「撬走」熟練的人員,作為公司的僱用人員,到學校中工作。

倒過來,許多院校的人員,也因此脫離院校,或提前退休,或半職掛靠;也有索性自己成立個體公司,可以為多家服務公司同時服務,於是,許多原來的師資培訓機構面臨瓦解。在會上,就有不少與會者原來是大學的學術人員,現在則是自僱的顧問公司老闆。

說來有點滑稽。到頭來,真正從事培訓教師的,還是那批人,不過他們不再是院校的教育學院人員,而是變成了私人公司的僱員,或者是成了自僱的「師訓」從業員。真正的「輸家」,是高等院校。這也許是自戴卓爾夫人以來,英國歷屆政府對於高等院校一貫「不信任」的結果。

由於這樣的轉變,這些教育服務公司,就不斷擴充他們的業務範圍,後來又逐漸伸展到學校管理的層面。會議主題的「教師評估」,只不過是一個小環節。有些學校,索性把整個學校的行政管理委託予教育服務公司,於是,這些公司就逐漸實質上在管理着一系列的學校。我問公司主管:「那你們豈非等於一個小型的教育部?」對方直認不諱:「可以這樣說。」在同一個會上,還遇到幾個同類的公司,看來是方興未艾。

這個會上來自美國的,是一家專門為美國「憲章學校」(Charter School)服務的,同樣是教育服務公司。他們屬下有七十多所學校,所說服務,其實幾乎是「經營」。讀者或者知道,美國的「憲章學校」有點像香港的「直資」學校,政府照額資助,由團體或者是家長組織主辦,但要與政府簽下「憲章」協議,若辦學不達到協議的指標,政府有權終止資助。憲章學校在美國原來只是極少數,近年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然而良莠不齊,而且各地的做法各有不同,百花齊放,有成有敗,像亞利桑那州,全部學校都變成了「憲章學校」。此處不贅。

反正,英國與美國幾十年來都有不少公立學校私營化的主張。大致的理據,是佛利民的自由市場理論,因此家長要有「擇校」(Choice)的權利,於是出現「學券」、「減稅」等措施;新加坡的「獨立學校」、香港的「直資學校」、近乎夭折的上海「轉制」學校,都是為公立學校拆牆鬆綁,加入競爭因素。

公立學校 商業經營

目前在美英出現的,則是相反的一種思路,等於由商業機構來經營公立學校,而且似乎蔓延得很快,這也許是「私營化」的二十一世紀版。英國原來是教育專業精神最強的一個國度,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上許多課程、教學法、教師專業化的改革,都源於英國;英國那時候的School Council,可以說是開了專業化「課程發展」的先河;英國的督學制度,也是許多國家學習的楷模。

現在的趨勢,似是強調商業化管理學校,因此就看到一批完全沒有學校經驗的人,凌駕在學校之上管理學校,如此,就把相當細緻的、綜合交錯的學校工作,分析性地變成許多「部件」,逐樣在校外找人來指導。也因為如此,沒法把學校工作的核心移到到學生的總體學習與成長身上;相反,把教師看成是純粹的僱員,以為靠管理手段就能提高教育素質,而學校的目標,就變成簡單的「讀、寫、算」的成績。

晚飯剛好坐在新任教育部長Nick Gipp旁邊。他訪問過香港,認為香港的成功,因為我們保持死記硬背。他發言之後,回答我的提問時說:「我們的改革,一言而蔽之,就是回到傳統。」他說的傳統,就是恢復五六十年代的刻板教學。席上對我說︰「你們香港在提倡什麼創意。That is a problem!」怪不得!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