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23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高空食物鹹淡難分 柏林機場十年未成

一、這些年來,去了幾趟德國,就是極少乘搭德航(漢莎);記憶中較清晰的一次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當時德航還送給商務艙客人一張筆者仍然保留着的CD—曼紐軒演奏《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可說是非常「高檔」兼「政治正確」的禮品;貝多芬是德國人,小提琴家(傅聰前岳父)是英籍猶太人!

此次德國之行,所以選擇漢莎,是想試試其食物是否特別可口。眾所周知,德國不以烹調出名,惟漢莎是世上僅有一家憑「高度」調校食物味道的航空公司。這裏且讓筆者「偶拾」一段舊文:「若干年前,食品製造業聯合巨擘利華(Unilever)與孟徹斯特大學合作做過一項實驗,以求出背景音響對感知味道(perception of flavour)的影響,結果顯示入耳的聲音愈響,食客對鹹和甜的味覺愈遲鈍,當音量降低時,味覺敏感度相應提高。這種試驗結果其實大有道理且無處不在,只是大多數人包括筆者都沒料到聲音會影響味覺,而無知無覺未予理會。德國科學家對此早有心得,這是何以漢莎(德航)試食機艙食物的場地設於模仿三萬呎高空大氣壓力、溫度、濕度及噪音(噴射引擎)的機艙進行。何以設定在三萬呎高空的環境試食?以在此高度,比較亁燥(濕度極低),生理反應是乘客很易脫水(口渴)、口腔唾液(口水)及鼻腔黏液俱『供應不足』,意味食客很難『分解』食物不同層次的味道和分辨(聞)其香味,因此高空食物的配料份量必須倍於地平……。」(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聲音影響「食神」飲酒讀書「配樂」》。收遠景《圓謊超人》及天地《龍迷津渡》)。既有此「認知」,今回當然細細品嘗,筆者覺得漢莎的「飛機餐」淡而無味;內子則說知名的巴伐利亞白腸(Weisswurst)過鹹!看來「高空試食」也許無效,但也許只是宣傳噱頭。

有點令人費解的是,肯定是歐洲政治經濟神經中樞的柏林,竟然沒有與外國直航的機場,那等於說赴柏林公幹的外國政要,若非有專機(如十月九日訪德的李克強總理),並獲得特別安排,都得在外埠轉機!一向以來,西德有法蘭克福和慕尼黑這兩個港人熟知的國際機場,柏林因「東西」分治,沒國際機場不足為奇;東西德合併後,柏林市政府決定建國際機場,但十多年下來,柏林國際機場仍啟用無期,未免令人嘖嘖稱奇。

一九九○年兩德統一後,德國定都柏林,翌年便醞釀建首都新國際機場,至二○○六年由柏林市、布蘭登堡省(十六聯邦之一,首府為波茨坦)及聯邦政府合組的控股公司,批出二十三億八千三百萬(歐羅.下同)的預算;二○一二年重新評估後,預算翻近一番,至四十三億。但多項工程尤其是防火設施過不了品質檢查的大關,幾次定下開幕日期,有一次甚至已印備請柬,都因這樣那樣的「質檢」有問題而延誤。筆者在柏林聽到的消息是最快二○一七年最遲二○一九年才能啟用!柏林新機場本名勃蘭登堡國際機場,二○○九年殿以布蘭特(Willy Brandt, 1913-1992)總理的名字,以紀念這位促成東西德統一的社民黨(SDP)政治家。

德國人以高工作效率名於時,但區區一個機場,竟然搞了這麼多年,完工仍無定期,真是令人大感意外;二○○一年當選於二○○六年負責督導此事的柏林市長Klaus Wowereit(就任誓詞中宣布是同性戀者),在筆者抵達柏林前一天宣布辭職,主要理由是新機場大失預算及一再拖延落成日期無法「交貨」,令他無面目見柏林選民而引咎掛冠;他沒有說出的原因也許是,他經手的機場,可能成為該國最大的「大白象」,因為這數十年來已奠定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法蘭克福及慕尼黑,早已結合各種政治力量,竭力反對柏林國際機場啟用,以那會搶走不少人流物流的生意,進而打擊她們的經濟。

工程無法通過「質檢」及內部政治角力,令這位在機場問題引爆前甚孚民望的市長意興闌珊。

二、這次專程赴德,皆因筆者年前讀了一本書而起。這本書為巴伐利亞古鎮班堡(Bamberg;該市有一名內地〔海南文昌〕出生的民選市議員謝盛友)同名大學、早期現代史教授黑勃萊恩二○○六年的德文著作、於二○一一年由他親自譯成英文:《奧斯堡的福格家族—在文藝復興期的德國追求財富和榮譽》(M. Haberlein: The Fuggers of Augsburg-Pursuing Wealth and Honor in Renaissance Germany),記述十五至十七世紀德國(甚至世界)首富福格家族的興衰(未亡)史。在《導言》中作者指有關此家族的德文著作達四十一種,本書則為第一部英文譯作。由於德國人做事認真,什麼事都記錄在案,本書因此資料極豐,連此家族主要成員五百年前交了多少稅都清楚列出。雖然譯文不算流暢,仍令筆者「着迷」,早擬為文,只是德國畢竟太「遙遠」,所讀一切有點難以捉摸的不實在,因而久久無法成篇。剛好本報資深作者、現仍為《信網》撰稿的漢堡大學榮休教授關愚謙在柏林覓得新居所,邀往一遊,遂因利乘便,經柏林「速赴」奧斯堡「實地觀察」。

柏林圍牆拆除後,筆者與友人數度經柏林赴東歐,只是每次均匆匆去來,所見無多,此次在柏林逗留數天,總算去了一些久聞其名而過去失諸交臂的「景點」,頗可一記的有為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的版畫家、雕塑家柯勒惠支(Kathe-Kollwitz, 1867-1945)豎於同名廣場的雕像;在「柯勒惠支博物館」側的「文學之家咖啡座」下午茶(此處每周有定期文藝講座及音樂表演數次,「文化氣息濃厚」);又在十分興旺人頭湧湧的「新力天幕廣場」(Sony Centre)晉食,為西九曾有天幕之議被否決而興嘆;在上次因航機誤點而「失約」的國會餐廳(極難訂位,惟菜肴一般,且入場「安檢」尤嚴於機場)午餐……。

柏林愛樂團演奏大廳位於卡拉揚街(Herbert von Karajan Strasse),早上參觀其旁的「器樂博物館」,展出樂器不算太多(筆者第一次看到以玳瑁殼為共鳴箱的曼陀鈴),沒想到那位在門券之外要另收費用的「導賞員」,竟能示範多種樂器,管樂及鍵盤樂器尤為出色,這種「服務」其他博物館似未之見;「示範」之後,他還有管風琴表演,真是值回票價。晚上在演奏大廳「聽」鋼琴家兼指揮家巴倫博伊(D. Barenboim)指揮柏林歌劇樂團為俄羅斯女高音Anna Y. Netrebko伴奏,演出巨匠理察.史特勞斯晚年(去世前一年)的作品《最後四歌》,筆者聽不出「所以然」,皆因修養未足以欣賞近「無調性」音樂的水平;而這位今年才四十出頭仍紅透半邊天的歌唱家,已無復我們數年前在莫斯科及維也納所見令人暈眩的風采(亦令人不禁想起箱根露天博物館展出的雕像《歲月之勝利》—展示人類無法跳出衰老病死自然規律的雕塑)。下半場為史特勞斯巔峰期力作交響詩《英雄的一生》(A Hero's Life;頗有他的名作《唐吉訶德》的餘韻),長約五十分鐘,一氣呵成,把已七十二、三歲的指揮家累得揮汗如雨……。那位未憶其名的第一小提琴手擔當的獨奏部分極之動聽,是獨奏家之才!

‧走向世界第一個廉租屋村.四之一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