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13日

小西 文化論政

「後佔中」的文化願景

「佔領中環」已踏進第16天,雖然結局仍未可知,但肯定會對香港政治生態產生長遠的影響。過去兩周,大部分有關「佔中」的評論,多從政治的角度剖析其爆發成因、發展情況與未來走勢,較少從文化的視角,歸納其間浮現的一些現象,以及長遠來說「佔中」在文化上可能產生的影響,本文則希望由此出發,談「後佔中」的「文化願景」。

釋放文化需求

相信曾到金鐘、銅鑼灣與旺角等「佔領區」的,都會嘖嘖稱奇於以下的景象:跟四周熱血「滾動」的集會人士相比,位於政總外干諾道中的「自修室區」,彷彿世外桃源,除了貫徹學聯的「罷課不罷學」口號外,也是教育在這個急速變動年代位置的最佳隱喻;由9月罷課周開始,一群大專老師便組織了一系列的「流動民主教室」,由政總到街頭,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向莘莘學子與普通市民講述民主的理念,並剖析種種當前的社會問題;雖然,這些「流動民主教室」並非場場座無虛設,但從現場聽眾種種表現,「佔中」無疑激發了香港公民社會前所未有的求知慾力。

近一周來,由於金鐘佔領區的情況稍為穩定,開始有在金鐘、中環、灣仔等地方工作的OL,於午飯時間跑到金鐘佔領區用膳、散步或「煙break」,為的除了是在繁忙的工作中透一透氣,也順道支持佔中;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核心地帶呼吸到一口清新空氣,有網上的有心人,便透過官方的空氣污染指數,證明了金鐘、銅鑼灣與旺角等區的空氣質素,自佔領以來一直在改善。凡此種種,皆是出於人民自發,由是之故,也就更貼近人民的文化需求。

最近,有年輕人問我對罷課的看法,他對罷課與政改/佔中的關係,尤其疑惑。我的回答是這樣的:「罷課是學生在自己範圍內的表態。無疑,罷課只影響校園運作,而表面看來,這跟佔中的政治訴求相距較遠;不過,罷課也算是透過影響日常生活運作來施壓,當然,若再配合罷工,影響會更大。罷課在理想情況下可起帶頭作用。」

重奪公共空間

罷課與罷工貼近「佔領」的精神,重點在於令日常生活的運作暫時停頓下來,這一方面可向當權者強力施壓,一方面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我城有病」的日常生活。民主始於日常的審視、介入與再創造,港星林嘉欣便曾帶同女兒到金鐘佔領區探訪,並指出「平時香港節奏令人好難去深入思考,因為你哋,令到我可以喺呢十日去思考到底自己可以為呢個城市做到啲咩」。

在文化政策學中,有所謂「文化願景」的概念。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文化政策的最低限度定義:「文化政策應該是指一個社會為了迎合某些文化需求,通過該時期可以取得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最優化調動,因而制訂有意的、特定的措施,以及干預的或不干預的行動的總和。」這些文化需求包括理想的生活方式(物質與精神的),塑造生活方式思維習慣、行為規範和價值觀,一個社會或國家的社群自我認同;而稱職的政府則會通過(一)科學的調查研究、(二)專家的意見、(三)或更重要、更基本的通過人民的積極社會和政治參與,廣納意見,打造更符合這些文化需求的文化願景。

可以這麼說,佔中運動發展至今,可謂香港主權移交以來人民最大型的社會與政治參與運動,不管結局如何,這一股巨大的文化慾力,將是任何從政者所不能少覷的。佔中之後,人民會有新的生活想像,我們都回不去了。

話雖如此,佔中十多天以來,現場與社會的整體狀態天天都在變,對於運動期間浮現出來的文化需求,亦暫無定論。故此,本文只會就連日來的觀察,歸納佔中期間所釋放出來、兩種比較明顯的文化需求,但求拋磚引玉。

作為高度都市化的「全球城市」,香港往往被認為是最自由的城市。撇開香港人的政府權利受到高度扭曲與受壓的事實不計,在香港這個全面資本化的城市,無可否認的是,你口袋裏的錢愈多,你便愈自由,其中包括閑暇與玩樂的自由。本來,人們生來便有閑暇與玩樂的需求,除了可令人們在工作之餘,有機會「充電」,恢復生機,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在閑暇與玩樂的活動中(尤其是於公共空間舉行的活動),與他人相遇與交流,打造公民社會的穩固基石。

由此觀之,在金鐘、中環、灣仔等地方工作的OL,所以在午飯時間跑到金鐘佔領區,甚至有民眾在佔領區放電影與煮食,也就不難理解。要知道,香港是全球最有效率,同時也是公共空間規管得最嚴的城市,佔中期間於公共空間出現的創意行為,正正反映了人民對理想城市生活的文化需求。

積極公民參與

然而,所有這些創意行為,壓根兒反映的是,香港人對積極公民參與的需求。事實上,香港公民社會發展至今已有50年,由殖民到後殖民,已經有不少次的浴火重生,但在香港公民社會的進程,卻顯然具有分水嶺的意義。事實上,當我們看見政總外的示威群眾,面對催淚彈仍然無懼前行,在催人下淚的白煙中,散了又聚,聚了又散,我們便知道,新一代的公民主體已經誕生。文化政策學中,有所謂「公民話語」的概念,而優良的從政者則會通過文化政策,為人們提供有利的文化條件,作積極公民參與。

佔中的結局,不止於清場或政改,而是打開一個未知的新世界。至於打開的是真正的美麗新世界,還是赫胥黎所描述的極權「美麗新世界」,則還看各方努力。

作者為文化評論人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