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由學生主導佔領主要道路爭取民主的「雨傘運動」踏入第十一天,死守的示威人數明顯減少,氣氛亦有緩和之勢。如無意外,全城焦點接下來將轉到由學聯代表與號稱「好打得」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公開對話之上,短期內雙方均無意再激化矛盾;只要形勢未至於失控惡化,以對話解決事件始終是上上之策。
無論對話結果如何,曾親身經歷催淚彈、胡椒噴霧、黑社會暴力介入的市民,對特區政府態度轉為負面則是「肯肯定」。現時看來,今役最大輸家是特首梁振英及警隊,至於不少政策局官員也大嘆有苦自己知,「以後在議會對着幹的不止是四五個激進派,而將會是全部泛民議員」。
況且今次運動造成社會深層撕裂,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進一步插水,任何稍有爭議的政策恐怕也難以過關。
難過關的,除了政策,還有良心。政界人士透露,有政府高層私下對今次的處理手法有意見,尤其是施放催淚彈後數天,曾一度傳出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呈辭,迫得她要出面闢謠。隨後梁振英對內部表明得到中央力挺,中央亦開動宣傳機器以「領導人規格」挺梁,才總算暫時穩住整個班子。
不過,該政界人士亦點出,梁班子無人「跳船」有其結構性因素。只要仔細看看整個司局長名單,不難發現大致分開兩類,其一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梁振英是他們的最大保護傘,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也是梁的忠實支持者。梁振英既然堅持不下台,他們當要力挺到底。
至於另一類,包括林鄭月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等人,他們原本就不是來自梁振英系統,與他一直保持一定距離,倘若中央哪天改變主意換人,這批官員兼具行政能力,自然最有機會「接住上」,此時此刻若貿然辭職,希望便付諸東流。
至於那些副局長和政治助理又如何?該政界中人指出,這些人即使有心離開政府,也難以換到一個報章頭版報道,既影響不了大局,倒不如靜觀其變,免得白白犧牲。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佔中運動感言 |
上一篇: | 硬橋硬馬不濟事 缺乏情商治港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