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示威往何處去?


「佔中」,也佔據了香港人的心,很少有人能夠對於示威的形勢不聞不問的。有朋友說,「佔中」的話題,往往引起了朋友之間、甚至家庭之內的激辯,認為也是一種「撕裂」。其實不必如此想。雖則孫中山說過「政治乃眾人之事」,但是一則現代社會每個人對於政治的投入程度不一,不能期望每個人都高度關心政治;二則在香港,每個人對於政治事件的看法會很不樣,不過平常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交鋒而已。分歧與激辯,是一個現代多元社會的特徵,不過香港也許比其他地方走得快一點而已。


就現在的「佔領」運動而言,對於運動中的種種方面,都可以聽到截然不同的意見。學生運動,言論中有贊成、支持甚至參與的,有同情但是不贊成的,也有不同情甚至反對的。有些盛讚學生領袖;有些支持學生罷課;有些贊成「說不」,但是不贊成佔領與罷課;有些不反對罷課,但是也認為應該尊重不罷課者;有些同意學生發聲,但是認為不應妨礙別人生活;有些則認為學生太激烈,無法接受……相信讀者會聽到更多種類的言論。

和平示威 持久不易

警察放催淚彈,也有不同看法。網上就有起碼兩個「瘋傳」的視像,一個是記錄警察嚴陣以待的一面,一個是強調學生衝擊警察的一面;同樣是催淚彈,有人說是最低武力,有人說是殘忍的暴力。同一個場合,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觀察,產生不同的感受。

這就是香港!

如此情況下,自然會問:「佔領」的示威運動,尤其是學生運動,下一步會如何發展?沒有人可以為群眾運動算命,但是還是可以稍作分析。

香港目前的學生運動,很快獲得了世界許多地方的稱許。就上周六催淚彈事件之後,學生與警察之間的「和平共處」,市民的和諧支持,的確是如外國傳媒說,幾乎是和平示威的模範。看到電視上學生群眾豎牌高喊「冷靜!冷靜!」的確是超乎了一般慣見的示威場面。正面來看,這說明香港學生的素質,也說明了香港警察的素質。

然而,恐怕這只是群眾運動的「蜜月期」,總有終結的一天。示威到底不是「嘉年華」,就學生來說,會覺得如此下去,對政府沒有壓力,就會有把行動「升級」的誘惑,而「升級」往往就表現為衝擊警察的底線;而警察,則認為需要維持自己的底線,就會採取行動。這其實是示威運動的基本形態,一方要製造矛盾,另一方要消除矛盾,學生與政府都會面對艱難的決策。

這裏面,公眾與輿論的看法,很可能起很大的作用。示威者面臨的,也許主要還不是具體的活動策略,而是在大口號底下,具體希望達到什麼要求。要求過低,喚不起群眾,引不起支持;要求過高,假如社會上都覺得不可能,就會讓運動失去動量。然而,在示威運動之中,特別是長期處於熱烈的群眾的包圍之中,運動的領袖,很容易被周圍的熱情所誤導,以為支持自己的是全社會,因而過高地估計了己方的力量,也因而提出過高的要求。

就學生運動而言,提出的要求更是往往會偏高,因為他們沒有顧慮,政府是否能夠達到這些要求,不是他們真正的關注點,政府愈是達不到,就愈證明政府無理,自己有理,也有利於把行動升級。這是學生運動的基本心態。因為如此,一般的學生運動甚少考慮「退場」;他們是初生之犢,基調就是一往無前。

如何退場 最大難關

這就形成了對政府最大的挑戰,政府很可能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底線。就目前而言,政府似乎已經放下了「守法」的底線。這在某些人看來,會是大逆不道;他們會認為不守法就該得到懲治。這是中國內地至今的思路,因此才有了「維穩」。但是只要看看全球的大城市,其實遇到大規模的群眾示威,總是要採取靈活變通的執法底線,因為對大規模的群眾採取鎮壓手段,是不會愉快收場的,屢試不爽。

然而,假如底線又受到進一步的衝擊,又如何應付?人們會問:退到何時才算數?的確,香港的警察與群眾,剛好兩天假日,「和平共處」了兩天,長期下去,市民又會有另一種意見,覺得政府沒有保障他們的生活與生意,他們不會也不敢與示威者對話,於是遷怒政府。傳媒也會對示威者,尤其是學生,給以最大的寬容,但是對政府卻會毫不留情,政府於是陷入新的兩難。

鳳凰衞視在上周六,播放了頗長的一個特輯,就是講香港的政改。其中的主軸,是外國勢力的侵入,認為是美國想在香港複製「顏色革命」,也是圍堵中國一着棋。圍堵中國是美國的亞洲策略,眾所周知,美國樂於見到香港這片中國國土上出現顏色革命,也是不言而喻。假如真箇如此,則香港政府更加需要研究,如何不按美國的劇本演戲。要是真正出現「暴動」與「鎮壓」,那才是正中「外國勢力」的下懷,親痛仇快。況且,各地的群眾運動都是因為有內在的社會矛盾,CIA頂多只能是煽風點火。

漠視中間 親痛仇快

中央政府假如也認為是一場國際鬥爭,那麼就更加應該把目前的群眾運動看成是一個轉捩點,重新調整對香港的政策,把着眼點放在爭取香港的人心,保衞香港這顆中國國土上的明珠,而不是把香港目前的事件,簡單地看成是外交層面的鬥爭,省力地申明立場、譴責對方了事。1950年代,毛澤東對「美帝」有一句名言:「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最不應該發生的是:把「佔中」的性質無限上綱,定位很高,對於具體如何處理群眾運動,卻沒有研究與策略。

「港人治港」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對香港人的一種特殊照顧與優惠,香港人有他特殊的方法來處理香港的問題。目前社會形態的形成,也許有兩個因素,一是由於定調是國際上的「敵我鬥爭」,因此香港人插不上嘴;二是香港政府的眼光,給兩極的意見蒙蔽了,對於既非「建制」又非「泛民」的中間大多數,根本不放在眼內。

這就形成了一個根本的危機:解決香港問題的香港人,難以參與決策,具有解決問題的願望與能力的中間力量,又沒有影響香港決策的渠道;於是,本來是香港的問題,卻變成了要由中央政府出面打鬥,本來是大多數香港人完全有魄力解決的問題,卻被少數的兩極派別騎劫了。

現在從表面看,中央政府既申明這是香港政府的責任,特區政府就應該有空間趁目前的動盪,用新的思維,建立新的機制,調動最大幅度的中間力量。轉危為機,是完全有可能的,就看特區政府有沒有這種魄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