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9月1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教師:改革對象?


看到這個標題,莫驚慌!說的不是香港,也不是東亞這一帶的「筷子文化」社會。把教師看成是改革對象,卻是美國與英國目前盲目走進了的死胡同。有這麼一種思路:學生學得好不好,要看教師;因此教育要改革,首先是改革教師。


今年暑假以來,開了幾個會,論題都是教師。7月初,美國的Aspen Institute召開了一個只有二十人的小型會議,論題是教師的專業學習,參加者一半是各地傑出的校區主管,一半是主持一些教育創新項目的組織;8月初,美國全國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在Portland(緬恩州)開諮詢年會,其中一個論題就是一項八個國家╱城市的教師政策的比較。

政策話題:教師還是學習?

9月初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與Wenner-Gren基金聯合主持一個會,邀來了許多國家的專家,論題是「教師能力與教師專業」。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近日發表的TALIS(教與學國際調查),有許多有關教師的數據(可惜香港沒有參加),成為話題的軸心。

10月初,索羅斯的Open Society Foundation、OECD與近年在國際舞台崛起的教師職工會國際聯盟「教育國際」(Education International),將在英國劍橋大學合辦一個小型研討會,配合全球 「全民教育」的議題,焦點是「教師專業精神」。

本文見報之日,在倫敦,一個機構(Educate Services,號稱是英國「教師評估工具的市場最大佔有者」)得到教育部的支持,舉辦一個一天的會,論題竟是「教育評估是改善學生成就的關鍵動力」,還得到新上任的教育部長親臨講話。

這股潮流,大概始於2010年PISA成績公布,上海獨佔鰲頭,奧巴馬異常緊張。由教育部長Arne Duncan倡議,召開了首次國際教師高峰會;之後在紐約、阿姆斯特丹、紐西蘭又舉行了三屆。參加者是教育部長與教師職工會領袖。

把教育改革的入手點放在教師身上,這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英國與東亞所謂「高表現」(指PISA排名,上海、香港、新加坡)最大的分別。滬、港、星的教育改革,都是從課程改革入手,也就是從學生的學習入手,教師的提高是服務於學生學習的。由於課程改了,學生學習的目標和形態變了,教師也感到需要變化,才有了奮鬥的新目標。因此,教師的改革並不是第一步,也不是入手點。教師因此不會是改革的對象,而是改革的動力。

政策重心:教師還是學生?

筆者的理解,人們對於教育的認識是逐步的。是二戰以後「人力資源」概念的出現,才引起各國對教育整體體系的關注。那時候的時髦是「教育規劃」,講究入學率、內部效率、外部效率、人口規劃、學校分布等等。那是1960至1970年代的主流。

1980年代,人們認識到,體系發展了,並不等於教育就會成功,於是整整十年左右,出現了「學校效能」、「學習改進」等等的政策潮流。對於教育體系的注意,「重心」下降到了學校。

1990年代以還,對於教育的關注,重心又再下降。各國關注課程、教學、考試的愈來愈多,但主流線索不明朗。是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新加坡相繼設計教育改革,但都是從課程改革入手;也就是說,把「重心」下降到了學生的學習。這裏面,「學會學習」、「從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教少些、學多些」等等,都立足在「學習型社會」的基調上面。上述四個地方,發展很不一樣,但是把重心移到「學習」上面,則四個地方都是很明確的。

美國則不一樣,首先注意的是對於教師的管理(或曰控制),以問責(accountability)為名,各州紛紛出現種種評估教師的系統和工具。而評估教師的指標,絕大部分是看學生分數成績與學生輟學率。英國的趨勢,也是把重點放在教師評估,不過比較傾向於量度教師本身的表現,是以工商管理的理念來管理教師。

簡單來說,美英的思路,是工業生產的範式:學校如生產機器,學生如產品,管好工人,產品就會好;學生的成績,不過是教師的業績。焦點放在教師身上,因此對於教育的認識,「重心」就老是放不下來,停留在教師的層面。筆者在美國許多場合談起「學」(learning),人人點頭稱是,但是很快人們就會滑到「教」(teaching)。

教師身份:將軍還是士兵?

在斯德哥爾摩,筆者的觀點與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新院長的不約而同:我們的學校不是沒有「問責」,也不是沒有教師評估,但都沒有把那放在最核心的地位,可以說是「不在話下」。因此筆者說:Accountability is the best when it is forgotten!

事實上,這次有挪威、德國非常嚴謹的數量化研究,再加上上述TALIS的國際比較,教師的「能力」(competence)與學生的學習表現之間,都看不出有非常確定的相關性,更莫論是否有因果關係。想通過管好教師來改變教育,其實只是想當然。

不過,以管理教師作為入手點,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而且會腐蝕教師隊伍,消磨專業精神。以強硬的手段管理教師,最終就會迫使教師心中懷着的,是自己的飯碗,而不是學生的學習;就會使教師從自主自豪的專業人員,淪為被鞭策的僱員;就會把成千上萬的將軍,貶為只知聽令的士兵;把本來是改革動力的教師,看成了改革的對象。

從上述的會議主題也可以看到,人們的注意力開始游移於「問責評估」與「專業發展」(「專業學習」)之間,希望逐漸扭轉「以控制代替提高」的思潮。

有一次,美國蓋茨基金有人員訪問香港一所年青的學校,問:「你們是怎樣處置表現差的教師?」校長答得妙:「也許是文化傳統吧!我們講究和諧。任何機構、人員都有長短,與其花大量的精神去處置極少數墮後的教師,倒不如集中精神塑造一個學習群體,讓這些教師也能煥發積極的作用。」

【筆者按】上周文章最後數句應為:「我們的教育,必須讓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堅強得多。我們的學校和教師,還能夠斤斤計較學校裏面區區數目的科目?我們的家長,還能夠斤斤計較子女的成績分數嗎?」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