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8月30日

許為天

教出難以管治的一代?

筆者是排球活動愛好者,過去大半個月在現場及電視轉播中看了多場女子排球賽。要說對中國女排的認識,數往事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正在冒起的中國女排訪問中文大學,更與中大男子隊友賽一場,筆者球技有限而未能獲選上陣,只能擔任接待工作。

那時中國女排的教練是袁偉民,郎平還未入國家隊。及至八十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中美女排決賽更是經典一幕。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女排一直受到很多港人喜愛,從而也加強了不少港人對中國的正面感覺。及後在九十年代成績下滑,到千禧年後陳忠和領軍又再次奪得奧運冠軍,比賽成績縱有起落,到場觀賽的香港球迷對中國女排的擁戴仍然保持。

不過,在剛過去的世界女排大獎賽決賽周中,季軍賽是中國對俄羅斯,卻令我感受到港人對中國女排情意結的逆轉。比賽進行時,我同時在兩個WhatsApp群組與新舊排球隊友談論戰情,舊隊友的一批自然是一面倒狂呼「中國加油」,而大多數是八十後的新隊友卻另有回應:「俄羅斯加油」;再翻看前兩周的記錄,另一位年輕隊友亦在中國對意大利的一場中寫下:「我睇意大利」。這些觀點的出現令我不但要反省一下我對這批新隊友的認知,更令我連繫到近數年香港的「脫中」及「反中」的民情。

「脫中」是擺脫中國連繫,從最近兩個公眾調查結果可得知此趨勢。今年6月的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香港巿民六種身份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亞洲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對最後兩種身份的認同指數更創有關指數自2008年以來的新低;與半年前比較,自認為廣義「香港人」的比率(67%)比前提升5%,反之自認為廣義「中國人」的比率(31%)則下降6%。

更聚焦地看學生的回應,在去年2月浸大「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的電話調查中,在學生的分類中,大部分(65%)認為自己是「香港中國人」,另有24%自稱「香港人」,比例為各類職業之冠;在這93名受訪學生中,竟無一位自認「中國人」,是這二十年以來同類調查中未見過的結果。

「反中」已由一直存在的政治性「反對中共」,進而轉化成近年的地域人民文化性的「對中國反感」以至「反對中國」,在上文所引出新隊友的回應可能是源於「反中」。當然,「對中國反感」的例子在不少新聞報道或作家專欄中俯拾即是,甚至網上或智能手機的社交討論群組中,也經常傳來朋友貼上的中國負面新聞;及至中學課堂,在通識教育科中「現代中國」的教學中,就筆者所見所聞,多是引用國內的負面報道,如污染、毒奶、食物安全等等,甚少是如探月深海探究等的正面消息。究其原因,可能是偏重教學目標之一的批判能力,於是乎便多提負面材料,較易引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當然也是配合了當前「反中」的趨勢。

在一個國家體系的基礎教育,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是必然的教育目標,而此責任感的由來並不是全是理性的權責關係,更多是感情和歸屬的培養。所以,升國旗、唱國歌等顯性愛國行為便在幼小時期成為國民的習慣及正面情緒感覺。舉個實例,在這個月香港女排大獎賽中的一場中國對泰國比賽,先奏泰國國歌時,只是近百位的泰國觀眾高聲唱起國歌,已是響遍紅館;當奏起中國國歌時,近萬的香港中國人中卻聽不到有幾位唱出國歌來。

回到教育現場,經歷兩年前的國教事件後,這兩年來「反中」情緒不斷升溫,在學校內縱是一些中性的國情教育也可能經受家長或輿論挑戰,舉步維艱,反之在課堂內對中國國情作出批評則是課程要求。此消彼長之下,「對中國反感」以及「反對中國」便可透過校園繼續流傳甚至壯大。

長遠而言,「反中」的下一代只會擁抱「一國兩制」中「兩制」的高度(甚至「絕對」)自治,而排拒「一國」,當然對特區的管治構成根本上的困難。依據教育改革的合理發展,這由教育產生的政治問題必須透過教育改革來解決。所以,筆者推測在未來十年間,中小學的國民教育及通識教育會有一些較關鍵性的政策改動,致使教育成果能與政府施政協調,這亦是其他國家地區一致的教育策略。

浸會大學教育學系首席講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