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7月3日

柯衍健

「佔中公投」羅生門與大數據民情

「佔中公投」由6月20日正式啟動,佔中組織者和泛民支持者欲透過大數量的民意授權,獲得強大的政治能量,可在特首普選議題上挑戰建制政權。佔中團體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以網站、應用程式和實體票站三種方式供持香港身份證的合資格市民投票。據民研網站披露,截至25日晚上7時,三種投票方式的參與人數大約為22萬、47萬和5萬人;總投票人數超過74萬,超過很多人的估計數字,更比佔中三子原先定下的十萬人「合格」目標高出七倍多,對比只有6萬人參與的元旦電子投票更超出十倍。組織者聲稱,市民對真普選有強烈訴求,政府不應漠視。

另一邊廂的建制陣營當然不讓泛民挑戰者專美,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指投票是政治表態,並對巨大的投票數字存疑;更有報章質疑,早前投票網站遭「史無前例的國家級」黑客攻擊是造假,只為催谷人數,藉此靠美國網絡安全公司「CLOUDFLARE」把伺服器搬到外國,以方便「篤數」。

2017年特首普選方法進入白熱化階段,政治機會(political opportunity)逐漸打開,對政治經濟的利益格局,必然帶來動盪,因此不同的政治團體,無論建制還是泛民,都會把握機會把形勢塑造為有利己方的格局。

問題是,哪些是真實指控,哪些是掩耳盜鈴而不去處理真實民情呢?

香港過去的政策諮詢,尤其是殖民地時期,只局限於菁英階層,比如商團高層和華人領袖。主流的「行政吸納政治」的治港論述,就是透過行政方法設位予有權勢的菁英,以達致相對穩定的管治局面。回歸後,個人對政治的關注和參與度明顯提升,但是由於《基本法》硬套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加上民主化拖延,使特區政府官員和政務官對發展更具兼容性的諮詢制度變得更為無力【註】。

網絡年代降臨,為一般市民充權(empowerment),大大降低政權挑戰者的組織成本,也讓政治參與度較高的市民,無論何時何地,均可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討論如何介入政治之中。三十六位政治官員加上十四位行政會議成員,根本無力面對每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產生的政治疑問。

正正是政治在網絡上的討論和關注有所提高,這些市民也會更主動在互聯網留意和搜尋政治資訊。在網絡世界中,這些搜尋軌迹都會刻在網路之上。

谷歌是香港人常用的搜尋器之一,並免費提供關鍵詞的趨勢分析。筆者嘗試比較2004年至今「公投」、「佔中」、「白皮書」、「學民思潮」和「七一」五詞的相對強度變化(以100為最高,谷歌只提供由2004年開始的數據,不會顯示太低搜尋量的關鍵詞,而在短時間內相同的搜尋者只作一次搜尋計算。詳情可查看googld trends)。

值得注意的是,「公投」於2010年5月五區總辭投票時最高強度為59,今年6月(載至25日)卻達到100,比之前高出四成。「佔中」於今年六月也達到整個運動的頂峰,為88。

「白皮書」也有69。「學民思潮」和「七一」兩個大型社運是用作對比「公投」、「佔中」、「白皮書」三詞。「學民思潮」於2012年9月錄得79,而「七一」在整段時間最高點在2012年6月,為71。附【表】總結了各詞的最高強度、月份和相關事件(讀者可到google trends查詢完整的時間序列圖表)。

透過這個免費的大數據,對比2010年總辭58萬人投票,我們可以粗略地根據關鍵詞搜尋量,正比推算這次「佔中公投」可達98萬,因此現在的74萬票數,背後絕對有其數字理據。

當然,這個運算沒有計算谷歌搜尋和投票的相關性,也沒有考慮非谷歌搜尋器使用者和非互聯網用戶於2010年的參與度,因此未能全面準確。

但大體上,網民對今次「佔中公投」的關注程度,明顯比之前的2010年總辭、2012年反國教運動和2004年以後的七一遊行都高很多。若政府官員對今次「佔中公投」仍半信半疑的話,這個大數據民情可是官員對今次民情的重要參考。

總而言之,把「佔中公投」包裝成羅生門,你有你篤數,我有我叫罵,簡單以陰謀論稱之而欠缺證據推翻,無助於解決本港的政治難題。

須知道,我們已不再活於中世紀,也不是殖民年代,簡單一兩個政治宣傳伎倆,掩耳盜鈴不去處理真實民情,如何叫網絡世紀的香港人信服呢?再者,數據年代更應使用大數據了解民情,全面發展實時的依證政策制訂(real-time 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可是,在「民間投票乃非法行為」的陰霾下,歐美盛行且具分析民情價值的請願網站似乎難以實行。更重要的是,大數據民情只宜作參考,真正影響港府如何回應民情的因素,仍然繫於中央態度、香港官員取態和本港民主化程度。

2017年的特首選舉若不是具認受性的普選制度,在高度網絡化的年代,港府只會面對愈來愈懂得動用資訊能力的市民,香港前路只會愈走愈艱難。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高級副研究員、新力量網絡成員。

【註】詳見王慧麟、陳智傑和施家潤(2012)政策諮詢的改革方向,載於葉健民的《求變:下屆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新力量網絡出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