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8月下旬,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BRICS)峰會中,5個創會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正式宣布6個新成員國的加入,包括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本文探討BRICS的核心路線、近年發展和影響。
南南合作成核心路線
2001年,全球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師Jim O'Neil,先以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4個快速發展經濟體,將他們所代表的「新興國家力量」(emerging powers)命名成「BRIC」(金磚)概念,並預測西方以外的新興經濟體將於2050年前主導全球經濟。
2003年,巴西、印度和南非的政府官員相約於墨西哥商討大家對藥物貿易的共同需求。當時,印度是全球其中最大藥物生產國(特別是治療愛滋病的高端藥物),巴西和南非則對這方面的藥物有高需求。因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所頒布的嚴格知識產權法,他們3國之間難以進行高端藥物貿易。在這墨西哥會議之前幾個月,印度、巴西和南非組成一名叫「IBSA」的組織,去討論有關知識產權和國際貿易議題,也共謀如何應對「球北」(Global North;指北美、歐洲、日本和澳洲等較發達地區)國家要求他們停止向農業補貼的措施。其實IBSA組織的出現有反映現在BRICS所倡議的「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路線。
「南南合作」可追溯至1940年代。當時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設立技術性補助計劃去協助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進行貿易。2004年,聯合國成立了「南南合作特設局」(Special Unit for South-South Cooperation)。同年12月19日被聯合國定為「聯合國南南合作日」(United Nations Day for South-South Cooperation)。到2013年,根據1988年簽訂的「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優惠制」(Global System of Trade Preferences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條約,「南南合作特設局」被重新命名為「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
2023年,這條約簽署國包括來自亞非拉3大洲的42個國家,共有40億人口和合共值16萬億美元(佔差不多20%全球商品入口值)。「南南合作」便漸構成了2009年成立的BRICS的核心路線。
成員國近年愈趨團結
但在過去10年中,BRICS經歷了一些困難阻滯。2014年,莫迪(Narendra Modi)當選印度總理;2016年,時任巴西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因政變而下台。兩國政府因被較右翼保守勢力主導而削弱了印度和巴西在BRICS的參與程度,巴西甚至幾乎完全缺席BRICS。這些情況也削弱了2015年成立的「新發展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和「應急儲備安排」(Contingent Reserve Arrangement)的發展進度。雖然「新發展銀行」已審批共328億美元的借貸,但仍少過它原本發布的目標。而「應急儲備安排」原本所計劃注資1000億美元去協助缺乏美元外滙的國家去解決財務危機的機制,至今仍未啟動。
然而,近年BRICS出現了一些積極性改變。因應美國在歐亞的雙圍堵戰略,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趨緊密。巴西在2022年選出勞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作總統,使羅塞夫順利出任「新發展銀行」總裁。印度和南非也因各種原因跟西方較疏遠。即使中印關係存在張力,但BRICS的團結性已見加強。
BRICS在全球經濟的份量不斷增加,也有助改變外界對它的觀感。2020年,BRICS的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GDP PPP)佔全球總量的31.5%,已超越「七大工業國」(G7)的30.7%。BRICS成員國的雙邊貿易額也在不斷提高。巴西與中國雙邊貿易量每年創新高,2022年達1500億美元。俄國出口印度量在2022年4月至12月間勁飆3倍,年增328億美元。中俄貿易量由2021年的1470億美元升至2022年的1900億美元,有30%增幅。
今年8月,有6個國家加入BRICS,已使BRICS的總人口佔全球47.3%,全球GDP PPP合共佔36.4%。相比,G7佔全球人口只有10%,佔全球GDP PPP 30.4%。巴西前外交部長Celso Amorim曾說,G7已不能主導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BRICS加入了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聯酋這三大主要產油國和「石油出口國組織」(OPEC)成員國;加上俄羅斯也是全球主要產油國和「OPEC+」成員國,BRICS合共已佔全球產油量的大概30%。有分析指出,今年8月BRICS的新增成員國決定,意味着BRICS有意成為一個新全球能源合作組織。透過BRICS,俄國和沙特之間在OPEC產油量問題上的張力會因為有中國、印度和巴西等主要石油購買國的調解,可望得到緩減。另外,這些國家也將加快以本土貨幣進行石油買賣,將加快「去美元化」(de-dollarisation)進程。
多極世界正加速形成
時至今日,已有16個國家正式提出申請加入BRICS,更有超過40個國家表明有興趣考慮加入。從近年BRICS的發展歷程看,可以看到去年起爆發的俄烏戰爭所引發的起碼3個催化因素,正在促使BRICS內部團結性和擴張:
一、中俄因被美國雙圍堵而加強合作,間接提高BRICS的內部團結性。
二、俄烏戰爭所加劇的全球經濟不景氣、能源糧食安全和滯脹問題,使很多「球南」(Global South;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地區)國家(特別是巴西、印度和南非)不滿以西方為首的全球政經秩序,促使他們轉向加入BRICS,尋求另類經濟、金融、能源和糧食安全保護網。
三、沙特、伊朗和阿聯酋加入BRICS,使BRICS佔全球產油產量30%,並有望於未來增加產量和比例。以本土貨幣結算石油買賣的國際共識正在加強,加大「去美元化」力度。
以上也反映全球地緣經濟碎片化的加劇,以及多極世界秩序正在加速形成。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災間」的迂迴路上生活 |
上一篇: | 群眾 民生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