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8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李光耀冥壽百年 新加坡經驗亮麗

在全球地圖(大掛圖)尋找新加坡,看到的只是芝麻小點,令人有「滄海一粟」之感。但是,這個只有720平方公里(約香港的70%)的城市小國,卻創造了許多體積大國(面積、人口和GDP總量大)沒有的經濟奇蹟。

新加坡社會、經濟發展的亮麗成績單,關乎建國元勛李光耀(1923.9.16—2015),也與執政團隊和民眾共同努力有關。

新加坡人不忘李光耀,在近日的百歲冥壽紀念中,緬懷他對社會的貢獻【表】,也表達對未來持續發展的期待。

 

內閣制穩定 經濟實力強

新加坡於1959年脫離英國殖民地之列,成為自治邦;1963年,與馬來亞等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脫馬成為獨立主權國家。

1954年,李光耀創立人民行動黨(簡稱人行黨)。1959年起,成為執政黨,長期處於一黨獨大的強勢。這幾年,在大選的影響力略轉弱,得票率下降。

新加坡號稱議會共和政體,實行內閣制。首任總理李光耀在位31年(1959—1990)。在他之後,是第二代的吳作棟(1990—2004在位)、第三代的李顯龍(2004—預定2024在位)。第四代團隊預定的領軍者,是現任副總理兼財長黃循財;2024年換屆大選時,人行黨如仍執政將提名他組閣。

總理可連任且任期長,但副總理和部長的新陳代謝常態化,在相對平衡中保持內閣的穩定。這是不同於亞洲經濟強國日本之處,日內閣更迭頻,執政格局動盪。

新加坡人口564萬,華人約佔74%略超過400萬。在中國之外,是唯一華人佔多數的國家,也是全球華人聚居地經濟實力最強的。這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

人均GDP 超8萬美元

新加坡為全球金融、航運、商貿和家族辦公室中心,首位燃油供應港、第二位貨運港口、第三位煉油中心。

在全球社會文明各類指數中,新加坡有多項名列前茅:經濟自由度、營商環境第一位,人工智能(AI)第三位,數碼(數位、數字)經濟第四位,廉潔第五位,法治17位,平均預期壽命83.2歲(緬甸只有66歲)。

經濟實力強的重要標誌,是人均GDP(IMF,2022,美元.下同)8.28萬元,居全球第六(亞洲首位),高於美國(7.8萬,第七),在全球經濟高度發達之列。

反觀東盟10國,大都仍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只有1000至4000元上下。其中,體積大國印尼(面積191萬平方公里,人口超2.7億),仍在4800元邊緣。

最貧窮層次的人均GDP是:緬甸1000元,柬埔寨1700元,老撾2000元,越南4000元,與新加坡相比是天淵之別。

李光耀果斷 選國家道路

新加坡經驗值得思索之處,首先是國家道路之選:排拒赤潮,種族和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穩定局勢,因李光耀的宏觀視野、力挽狂瀾的魄力而走向成功之路。

環顧二戰(亞洲1937—1945,歐洲1939—1945)後的地緣政治,亞洲在反殖民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簡稱共運)的交纏中,局勢動盪不安。蘇聯在東歐建立了8個夥伴國家,後來形成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在亞洲也有其盟友。令東盟10國當時陷入赤潮,越、老和柬、緬尤猛烈。

廉潔有效率 包容多元化

新加坡經驗之二,是建立法治、廉政和效率高的行政團隊。

從李光耀回憶錄等文獻去探索,他對國家道路的選擇,關乎赤潮泛起引發的憂患意識:社會貧窮和不公平催生赤潮,因此必須減低或消除貧窮和不公平,着力點是建立有為、具公信力、取信於民的廉潔政府。

在他的理念下,新加坡腳踏實地,建立了有能力、效率高和廉潔的政府,這在華人經濟體中尤其不容易。效率和廉潔的背後,是執政群合作、良性互動的團隊意識,不把社會資源消耗於喊口號和內鬥。

黃循財在緬懷李光耀時說,「團結精神已成為新加坡基因」;他慨嘆「一些國家因差異形成社會分化」,意即忙於內部鬥爭。新加坡傳媒則說,某些國家走向內戰,族群撕裂(表,4項)。

黃未點出「一些國家」之名,但從共運史可以看到,柬埔寨一類政體的政治鬥爭非常殘暴,在赤柬「革命」和執政時,波爾布特的極權主義意味着「你死我活」鬥爭。

共享宜居性 增進歸屬感

新加坡經驗之三,是大力發展經濟,擴大就業空間,提供組屋(公房)一類的社會保障;持續增加教育的投入、提升人的素質和全社會的科技創新能力。

在改善民生的同時,秉持多元種族文化原則,維護不同宗教的信仰自由,不斷完善雙語教育,既建立華族的統一語言(華語,台北稱國語,北京稱普通話),亦有族群方言(閩南語、客家話或廣府話)流通的自由;孕育包容、和諧的社會生態,讓民眾有更深的家園感和歸屬感,而沒有顏色分群的隔閡、「親疏有別」的不公平。

新加坡經驗之四,是行政團隊的「範式效應」。

領軍者及其團隊的表率,對政壇和社會的風氣有「示範性」,從而建立或增加民眾的認受性。這恰如儒家經典《論語》云:「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團隊正其身 避個人崇拜

李光耀治理新加坡,有家長式的威嚴,在社會上有些爭議,但他為人正直、清廉、勇於承擔,尤其排斥個人崇拜(表,2、3項)。不愛聽阿諛之語,不出語錄本和天天「歌德」;而是靠扎實發展經濟、推動社會現代化,並讓民眾分享成果,不流於空話,取信於民。

他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提到,除了英語、拉丁語外,「18歲(按:1941)學認華文字,19歲學日文,32歲在讀字基礎上學習聽華語,38歲(1961)學說福建話(指閩南語),41至42歲(1964—1965)學說客家話」(146頁)。

40歲上下學說華族方言,是為了方便與民眾對話、溝通,盡地區議員之責,顯現重視了解民情的意向。這與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有關。

引簡化漢字 失形聲之美

李光耀有治理新加坡的光環,也有決策、施政的一些錯失。前駐美大使許通美提到加入大馬錯了,李光耀也承認這一點。

在建國初期的威權式治理,似台灣1950年代的戒嚴管制,後來大有改善(2022民主指數排70位,為中上等次),但對政治參與、新聞自由的限制仍較多,在全球社會自由、新聞自由(自由之家、無國界記者)指數中,排名至今仍較低(分別是126、129位)。

把簡化漢字引進新加坡成為華文的「統一版」,不是最佳選項。這是很少人討論的弊端。

傳統漢字大都有嚴格的形、聲結構,以簡化字替代,喪失了這種傳統的結構,增加錯、別字辨認之困。例如,把干、幹、乾「統一」於干,使原來的含意混淆;再如,把範併入范,也令姓氏混亂。反觀港澳台沿用傳統漢字,保留了形、聲結構的審美情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