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
G20(20國集團)峰會於9月9日、10日舉行,發表了〈新德里宣言〉(下稱「宣言」),闡述對烏克蘭局勢的立場、對緩解糧食供應偏緊的期望;也對能源、氣候、產業轉移、自然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表達了意見。
在強調峰會主題「一個地球、一個家園、一個未來」之下,「宣言」道出未來的願景:「我們的發展模式,將支持可持續、包容和公正的全球轉型」;「建設一個更加安全、強大、韌性和健康的未來」。
「包容和公正」及更加安全、韌性的未來,是令人嚮往的和諧社會,但是願景能否轉化為現實,許多人有懸念。這如同古代中華的「世外桃源」,是缺乏「存在感」的虛幻,令人聯想到宋詞人秦觀(1049—1100)的「桃源望斷無尋處」。
富國與窮國 經濟對話台
G20初創於1999年,2008年因應全球金融風暴才走向常態化之路,每年舉行一次峰會,由總統(元首制國家)、總理或首相(內閣制國家)出席。
G20是以經濟話題為主的國際經濟對話論壇,為鬆散型的平台,不像歐盟(UN)或北約(NATO)有嚴格的法律、規則規範,會員與組織之間有較強的約束。
近幾年地緣政治劇變。2022年俄侵烏以來,烏克蘭話題引起各國的關注度甚高,也在G20峰會熱議。
G20不同於G7(美、英、德、法、意、 加、日),後者為經濟高度發達國家,人均GDP(IMF,2022)均超過3萬美元。G20則是富國與窮國(發展中國家)的混合體,地區分布較廣。
G20成員有3大類,一是經濟發達國:G7加澳洲、南韓和中東的沙地阿拉伯共10個;二是發展中國家巴西、俄、印度、中、南非(即金磚5國,BRICS)和印尼、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人均GDP都低於全球平均數(約1.3萬美元),有的只有2000多美元(印度);三是區域組織:歐盟,其成員大都是經濟發達國家,人均GDP多在3萬至8萬美元之間。
G20的20個成員,國土面積佔全球60%,人口佔75%,國際貿易佔80%,GDP佔85%。
新德里峰會讓G20「擴容」,非洲聯盟(簡稱非盟,AU)成為正式會員,地位與歐盟相同。非盟有非洲55國會員,人口總量14億,而印中人口數亦各為14億,這3個人口「體積大國」或「體積大集團」共有42億,約佔全球53%。
非指名表述 烏克蘭戰爭
這2年峰會的會場內外有呼聲:對於俄侵烏應明確表態,清晰而非模糊。
「宣言」對烏克蘭局勢有着墨之處,但並不直接譴責俄侵烏,而是非指名式的、對侵略行為的否定(表,1項)。以重申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準則的方式,表達反對以武力「尋求獲取領土,破壞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和政治獨立」。
對於結束戰爭的和平願景,「宣言」也着墨於聯合國的宗旨。聲稱支持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的「建設性倡議」,「堅持領土完整和主權地位……原則」。
「宣言」也聲稱,「不允許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這2年,在歐洲發出「核恫嚇」最多的,是普京和梅德韋杰夫。
「宣言」非指名式的表述,引起承受戰禍最重的烏克蘭強烈不滿。其外交部的聲明稱,「宣言」中的「在烏克蘭的戰爭」,應改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德國之聲2023.9.10)。
「宣言」的表述,比去年的峇里(印尼)峰會弱,更與聯合國決議案不同。
決議案直接、強烈譴責俄侵烏。聯合國秘書長後續的談話或人權報告,仍持續譴責侵略造成的災難,包括虐待平民和戰俘的「毆打……強姦和死亡威脅」(表,4項)。支持決議案的國家如新加坡,當時反侵略的意向就很清晰(表,2項)。
直接批俄侵 難承受之重
對烏克蘭戰爭的表述,被稱為新德里峰會的一個挑戰。如果直接而強烈譴責俄侵烏,可能無法形成「宣言」的共識、導致俄拒絕在「宣言」文本簽字。
所謂挑戰,其一是G20成員中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5國和追隨者,傾向於避免直接譴責。在聯合國決議案的投票中,金磚5國的俄投反對票,中、印、南非3國投棄權票,只有巴西投支持票(181個投票國中,141國支持佔78%,35國棄權佔19.3%,5國反對佔2.7%)。其餘的多數國家,在表決中都投支持票,在新德里峰會卻支持折衷性的「宣言」。直接譴責俄侵烏竟成了「不能承受的沉重」,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令人感到荒謬。
面對「不能承受的沉重」,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有「自我解嘲」。法國總統說:G20是經濟對話平台,不是解決地緣政治衝突之地。這倒也是面對現實困難的「擺平」。有些國家仍在乎俄留在G20。
美英德都表示,認同妥協性的表述。
莫迪平衡術 不得罪普京
「宣言」能定案並發表,與印度總理莫迪息息相關。
莫迪遊走各方,獲美信賴和「重託」,又與俄「友好」、大購俄的石油轉賣謀利,擺「中立不結盟」姿態而兩邊通吃。他既不想得罪普京,又想對美國「有所交代」。這或是「宣言」有「平衡」取向之因。
此外,在南方集團(又稱南南集團)和金磚5國即發展中國家中,莫迪有扮演領軍者角色的野心,自也要顧及「金磚夥伴」與俄的「友好關係」。
在地緣政治劇變中,印度是被美國看好的「可信賴盟友」,讓他在印太扮演重要角色。東盟和南太平洋的澳紐原有亞太對話平台,拜登卻還構建「印太經濟框架」,突出印度洋的戰略地位。拜登又把印拉入美日澳印的「四方會談」(QUAD)安全對話機制。
印歐大鐵路 美下注莫迪
最近,美和印等合作建造鐵路、港口。這種跨越印度、中東、歐洲的基建工程,被稱為中方「一帶一路」之外的另類「選項」,讓各國自由挑選。這是美方培植印度為全球第三勢力(南方集團)領軍者的一部分。
此印歐大鐵路和港口項目,有德法和歐盟參與。親中者認為,美印「另起爐灶」,是衝着「一帶一路」而來。
美太高估印的經濟發展潛力,把印看成亞太地區舉足輕重的核心角色,對莫迪與俄經貿利益連結太深卻不在乎,還打算支持印在聯合國「入常」。這一系列的舉措,美方的風險並不小。
在聯合國多次關乎譴責俄侵的決議案中,印度均未投支持票,莫迪從沒有批評俄的侵略行為,其在全球的公信力受質疑,亦不可忽略。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政治上的平行時空 |
上一篇: | 西九主席人選 唐英年續任機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