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14日

社評 社評

香港該為「一帶一路」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議的「一帶一路」已滿十周年,正是時候回顧與展望,從而承先啟後,為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籌謀。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由香港特區政府及貿易發展局主辦,昨天(十三日)起一連兩日在灣仔會展舉行,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以視像方式發表主題演講,表示中央支持香港保持獨特優勢,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更重要功能。

盛傳將會接掌港澳事務的丁薛祥提出四點希望:希望香港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拓展經貿網絡;希望香港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資金融通;希望香港聚集專業服務,進一步發揮人才優勢;以及希望香港深化人文交流,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丁薛祥又說,中央支持香港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更多國家簽訂自貿與投資協定。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今屆論壇創下多個歷屆之冠,包括超過六千名來自七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士參加,代表團多達一百個,至少十個國家的政府高層代表出席,這些破紀錄的數字清楚顯示,香港已「重返世界舞台中央」。李家超指出,香港未來將繼續加強與內地和世界聯通,吸引人才,並培養本地多元人才,發揮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服務優勢,促進民心相通,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

「一帶一路」在十年前推出,受到國際社會雀躍歡迎,迄今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及三十個國際組織參與,共有三千多個合作項目,大部分是港口、鐵路和橋樑等基礎建設。受惠者不計其數,例如連接中國昆明與老撾首都萬象的鐵路已經通車,不但讓老撾與外界接軌,而且該國鐵路沿線地區得到經濟發展機會。「一帶一路」互惠互利,獲中國協助進行基建工程的國家固然獲益匪淺,中國本身的國際地位也提高不少。

世事無絕對,一利興總見一弊生。中國的着眼點是扶持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一帶一路」的受惠者多的是窮國,問題是隨着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國際經濟環境轉差,發展中國家受到的衝擊特別嚴重,債務壓力陡增。不少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驚覺,欠中國的債規模龐大,一個接一個面臨債務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乘機大做文章,批評「一帶一路」是中國設置的「債務陷阱」,用以強化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

即使撇開西方的妖魔化伎倆不談,「一帶一路」國家欠債過多終究不是好事,作為「發展中國家全球最大債權國」,中國既要面對壞賬風險,亦要面對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畢竟內地疫後經濟復甦不似預期,還有沉重的地方政府債務,怎樣向外追債以紓緩自己的財務壓力成為棘手問題。

關於西方的妖魔化,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提到,美國不應諸多不爽,不該對「一帶一路」百般挑剔阻撓。他指出,美國在歷史上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參與者和得益者,早在一七八四年美國立國之初,還處於百廢待興的時候,就派出了「中國皇后號」與中國通商。

口頭不爽是一回事,美國以實際行動抗衡「一帶一路」是另一回事。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美國牽頭宣布一項跨國鐵路和港口協議,名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 IMEC)。根據協議,這條走廊從印度開始,將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列的鐵路線和港口連接起來,並延伸至歐洲,加快貨物過境速度,促進貿易往來。顯而易見,這是衝着「一帶一路」而來的競爭,企圖削減中國在相關地區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力。

香港過往幾年忙於應付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也許未能專注於「一帶一路」事務。如今社會復常,香港應該發揮「超級聯繫人」功能,為「一帶一路」作出更大貢獻,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是管理基礎設施項目風險的最佳地點,本港世界級的保險市場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提供服務。若要解決相關國家的債務危機,香港未嘗不可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