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美國政府高層官員近月輪番訪問中國,繼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和氣候問題特使克里等之後,這次來華的是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除此之外,英國外相祁湛明(James Cleverly)亦前往北京,他是五年來訪問中國的最高級別英國大臣。無論這些會晤是否有助於改善關係,大國對陣,始終有溝通比沒溝通好,或多或少可減少意氣誤判。
西方政要頻頻訪華,毫無疑問是打開溝通渠道的良好趨勢,在中美角力造成國際局勢高度緊張的當下,確有需要透過對話交流消除歧見,從而防止敵對情緒衍生衝突。然而,美國官員對上幾次訪華都沒有為中美關係創造實質的改善空間。以耶倫為例,儘管言笑晏晏的她在北京期間展現出來的身體語言被外界譏諷為「叩頭」,但實際上這位財政部長走了一圈之後並沒有放寬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和經濟制裁。如今換作雷蒙多訪華,情況大同小異,她說中國官員提出商業議題,要求美方降低關稅、削減出口管制和撤銷某些對外投資的限制等,而她已拒絕。
雷蒙多進一步借用別人的口,批評中國政策「趕客」。她在從北京前往上海途中向隨行記者表示,愈來愈多的美國企業向她反映,中國不適合投資,因為要面對沒有任何解釋的巨額罰款、《反間諜法》的修訂內容定義含糊不清、知識產權被竊取,以及要與獲補貼的中國國企競爭。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中國依然是全球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之一,希望美方將不尋求和中方脫鈎等表態落到實處,為兩國經貿關係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表示,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搞陣營對抗無法帶來和平安全,脫鈎斷鏈只會作繭自縛,中美衝突對抗沒有贏家、世界不可承受。
美國一次又一次強調不尋求與中國脫鈎,可是實際作為不見得是朝着改善關係的方向發展,反而是維持經濟制裁之同時,展開科技戰,企圖在高端晶片供應鏈方面「卡脖子」。中美一系列高層交往所呈現的觀感是溝通對話徒具形式,山姆大叔難掩其口蜜腹劍的本質。
美國如是,英國亦復如是。外相祁湛明訪華之際,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發表一份關於印太地區的報告,打破禁忌明確指定:「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台灣具備所有立國資格,包括擁有永久居民、固定領土、自治政府以及與他國建立關係的能力,唯一欠缺的就是更多國際認同。」汪文斌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也是中英關係的政治基礎。他斥英國議會有關報告公然把台灣稱為「獨立國家」,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中方敦促英國議會有關方面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切實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訊號,以實際行動履行英方在台灣問題上所作的政治承諾,促進中英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台灣問題對於北京來說是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屬於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變相公然鼓吹「台獨」,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不難估計,祁湛明訪華行程不管表面上怎樣客客氣氣,中英關係始終不能以和為貴,何況兩國之間還存在着關於香港問題的分歧。
耶倫訪華之時曾說,「我們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中方則聲稱「國家安全的濫用不利於正常的經濟和商業交流」。雷蒙多這次訪華同樣聲稱「我們在保護國家安全方面永遠不會妥協」,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又宣示同一立場:「泛化國家安全不利於正常經貿往來,實施單邊、保護主義措施不符合市場規則和公平競爭原則,只會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顯而易見,國家安全問題是橫亙於中美之間的鴻溝,溝通云云,溝而不通。
西方政要訪華僅可視之為管控分歧的折衷手段,就算繼續溝通對話,是否起到實質改善關係的效果,恐怕要等到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才有分曉。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青年建築師成一帶一路專員大熱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