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隨着東南亞的經濟前景被世界各國看高一線,歐洲國家的外交政策也將東南亞視為重點。例如,意大利自2017年來已經透過「東盟-意大利經濟關係高層對話」(High-Level Dialogue on ASEAN-Italy Economic Relations)機制,去擴大雙邊的經貿往來流量。最近羅馬更將與東盟及成員國間的經貿關係定性為優先政策考慮。
安全關係方面,意大利軍方正加強在東南亞水域的軍事投射力和影響力。今年5月至6月間,意大利軍艦莫洛西尼號(Francesco Morosini P431)訪問越南胡志明市和泰國曼谷,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參加防務展覽,並首次參與在印尼望加錫市(Makassar)舉行的「科莫多2023」多國海軍聯合演習(2023 Multilateral Naval Exercise Komodo)。意大利海軍計劃於今年稍後至明年初派出航母加富爾號(Cavour CVH550)戰鬥群到印度太平洋海域。
同時示好列強
因為域外列強都想從東南亞向好的經濟發展中分一杯羹,有東南亞學者便提出要以「對沖」(hedging)方案去應對大國競爭,才可維持區域穩定和經濟繁榮。本文分析他們的見解,反思東南亞的「對沖」政策。
「對沖」概念冒起的原因,是傳統安全概念如「從眾」(bandwagoning)和「平衡」(balancing)不能夠讓我們更全面理解到東南亞小國們怎樣去回應中美競爭。
有學者認為,「對沖」指小國向兩個或以上競爭大國同時發出正面安全合作訊號,表達想同時與雙方維持良好關係。後果是引發「模棱兩可」(ambiguity)和「混合訊息」(mixed messaging)的效果,才可最大化小國的自身利益。
傳統安全概念的政策應用範圍多數是武器購買、聯合軍演和安全條約,但近年中美已轉向重視經濟政策為判斷對外關係屬敵對或友好的準則。從近年美國推動全球禁用華為5G的例子可以看到,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透過採取「不排除華為、也不依賴華為」的經濟科技「對沖」策略,向中美以至全世界發出模棱兩可及混合訊息,卻達到更能吸引域外地區和國家到東南亞投資經商的正面效果。換言之,「對沖」經濟政策已成安全政策的必要手段。
經濟安全優先
「對沖」便可理解為一種尋求經濟保險的行為,在不確定性中讓小國可準備退路和後備方案。其實若條件許可,各國都想「對沖」,但並非所有國家都擁有條件和能力去「對沖」得宜。結構性因素能決定小國可以「對沖」大國的空間大小和選擇多少,包括經濟實力、科技水平、人口結構、市場規模、地緣位置和軍事力量等。當大國競爭轉向公開對抗、直接衝突或全面戰爭時,弱國家便容易被捲入受傷害。
所以小國不能弱,個子小也不代表一定軟弱無能。如何達到富國強兵便是小國能「對沖」和與大國周旋的必要條件。因為沒有經濟安全便沒有國家安全,如何維護加強經濟安全便是小國能成為強國之策。
當有直接危險威脅小國時,小國會放棄「對沖」而採取「直接平衡」(direct balancing)措施去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利益。然而,小國們都想盡量維持可「對沖」的和平國際環境,才能讓自己得到最大發展利益。
例如在南海主權糾紛的問題上,有東南亞國家視中國為威脅來源,而把與西方加強國防關係看作必要。但這看法本身也含有混合訊息和模棱兩可的元素。作為軍事較弱國,有東南亞國家想借西方列強力量去平衡來自中國的潛在威脅。然而,雖然中國轉趨積極,但並未構成直接危險。
對不少東南亞國家政府來說,有很多比「中國挑戰」來得更緊急的問題和威脅要處理,而中國則被東盟視為處理這些問題的不可或缺夥伴。於大部分東盟國家領導人而言,增加就業、經濟發展、維持穩定、解決內部問題及贏得選舉才是優先任務。因為中國是地理上最接近東盟的永久性因素,西方提出的台灣問題並不完全等同西方面對的烏克蘭危機問題。
雖然美國仍被一些東南亞國家視為重要安全合作夥伴,但她的經濟和外交角色已相對下降。美國的地緣政治動作也引起東南亞國家的焦慮。「美英澳三方安全聯盟」(AUKUS)、「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英等政治人物高調訪台,以及提出與華科技經濟脫鈎之說,都令東南亞有人覺得美國其實是想維持自己全球霸權為先,並非維持亞洲區域穩定,也有想削弱分化「東盟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之嫌。
東盟三大目標
大國把相互依存關係持續武器化,使東南亞的對外經貿關係更需與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考慮掛鈎。東南亞政府們都需要處理好經濟政策去維護自身國安利益。美國前特朗普政府和現任拜登政府均將尖端科技和經濟安全定性為國安優先考慮;北京則繼續把科技和經濟領域安全化,因為中共黨利益已與中國國家利益結合,不合乎中共政治合法性的國內外科技和經濟政策,已被視為中國國安威脅。
中短期的中美部分脫鈎在所難免,於重要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日趨競烈。於這形勢底下,為了維持長期可繼續「對沖」大國列強的條件及可行性,東盟有政策需要透過加強成員國之間和與域外組織及國家的多邊經濟相互依存關係,去達到以下目標:
一、強化東盟內經濟安全和完善供應鏈,才能抵消來自域外大國競爭脫鈎衝突所引發的震盪。
二、加強鞏固東盟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不可或缺位置。
三、加強研究及發展(R&D)去鞏固屬於東盟區域經濟的科技標準,才可減低因要不斷向發達工業國家支付專利等費用的過度經濟依賴。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田科技城的挑戰 |
上一篇: | 中大風波轉機微 聯署成最後吶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