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
近年來受到地緣政治影響、疫情的衝擊,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加,中國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壓力。與此同時,中國面臨着許多經濟挑戰,包括人口迅速老齡化、債務壓力上升、收入不平等。
國家已將重點從製造業和出口導向型增長轉向消費拉動型的增長模式。政府還進行了旨在解決經濟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的改革,例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解決某些部門的過剩產能以及應對金融領域的風險。相信在一系列改革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積極應對挑戰,實現平衡、包容、綠色、可持續的高品質增長。
需要特別關注: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2、房地產供求不平衡,3、中小金融機構風險,4、國際供應鏈不安全,5、消費增長動力不足等,以上風險更是環環相扣,需要一併考慮問題,整體研究、統籌、執行應對措施。
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當前,我國政府債務水準總體可控,去年政府法定負債率為50.4%,整體上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
全國地方債務餘額約35.1萬億元人民幣,包括一般債務餘額約14.4萬億元人民幣、專項債務餘額約20.7萬億元人民幣,均可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限額之內。
但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幅減緩,各地每年公共預算收入除用於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等剛性支出以外,可統籌用於建設項目的資金少之甚少,大部分政府投資專案建設資金只能通過發行政府債券予以解決,導致政府債務規模逐年遞增。
2022年末,我國地方政府法定債務率首次突破100%至120%的國際通行標準,加上隱性債務後的全口徑地方政府債務率則遠超警戒上限。地方政府債務償還周期與投資收益周期不匹配,導致償還風險敞口、償還壓力激增。東北、中西部等政府財政普遍更為困難,存在更大隱性債務風險。
建議: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加大政府債務監管力度。規範管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加大透明度、減少隱性、表外債務,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加大存量隱性債務處置力度,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穩步推進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法定債務監管。要禁止各種變相舉債行為,防範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平台化」,防止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間接以財政資金償還等方式舉借的債務。
同時,要摸清地方債務風險敞口,合理評估政府持有資產價值,發債機構未來預期收入、償債償息能力,開展對債務對應底層資產的全面梳理和動態價值重塑,及時反映真實資產負債結構,做好債務與資產價值匹配工作,摸清債務風險敞口,加強風險動態監測。需要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打造更市場化、法治化甚至國際化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經營管理模式,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以使風險持續可控。
2、房地產供求不平衡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2年,全國住宅投資約10.1萬億元人民幣,下降9.5%;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6.7%。近幾年房地產發展不平衡,住房消費表現低迷,拖累了經濟增長。今年1至5月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2%,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下降6.2%,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0.9%。
房地產行業在GDP和就業的所佔的比重,與房地產相關的融資在金融資產中所佔的比重,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發展是重中之重。需要嚴格執行「三保」: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保交樓是保民生的重要基礎,也是保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目前,爛尾樓在全國多處可見。縱使向房地產發展公司提供專項資金,以緩解重新起動建設等資金壓力,但在經濟發展前景不樂觀的情況下,消費者對購買房產的意願將會大幅降低。
內地房地產市場銷售持續疲弱,且每月銷售逐漸惡化,銷售不及預期,令流動資金緊張加劇,兌付債券壓力持續增加,資金持續受壓,房地產公司現金無法滿足履行當前和之後向債權人償還債務和利息所需。
在債務違約下,債權人可根據相關融資安排條款,要求加快償還債務或採取行動,將影響房地產公司正常商業營運。目前部分已在香港或內地股票市場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因種種原因已被監管機構勒令暫停在股票市場交易,造成更難通過傳統融資管道取得所需運營資金。
建議:需幫助房地產公司全力保交付、保經營。盡快推出境內外債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同時將持續與債權人溝通,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緩解目前的流動性問題。全力保交付、保經營,集中一切資源保證現有項目交付,加快在建物業及已竣工物業的銷售,並且穩定業務經營。此外,在不影響交付和正常營運的前提下,採取降本增效的措施,縮減非核心、非必要的營運和支出。協助滿足房地產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併購,把部分房地產公司債務轉成股票,同時防止無序擴張,改善資產負債狀況,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
將房地產資產以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方式打包在股票交易所上市,再通過「滬股通」及「深股通」,供香港及國際專業投資者參與。隨着我國地產行業進入「存量時代」,房地產投資信託是去庫存、推動經濟、去槓桿、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效方式。同時可為地方政府、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將物業資產轉換為流動性更強的現金資產。再者,讓投資者以證券的形式持有房產收益,而不是房屋本身,也符合「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同時,提升國內目前偏低的房地產租售比,可有效緩解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推出租售同權,讓租客享受到和業主同樣的教育等福利,提升出租物業的價值。
下篇文章將會繼續分享有關:3、中小金融機構風險,4、國際供應鏈不安全,5、消費增長動力不足等。
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面對新機遇 共擔興港重任 |
上一篇: | 茶果嶺村︰「城中村」的蛻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