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
「令人惡心的不平等」(Obscene Inequality)!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痛斥主流大眾傳媒,對兩宗近乎同時發生的海難作出不符事態比例的報道。
6月18日,一艘載有5人前往參觀鐵達尼號殘骸的深海潛水器在北大西洋失蹤。美國全國性及區域性的報章雜誌、電視電台,全用顯著標題、版面,高調報道該事件,其中一些甚至以實時模式報道搜索的進展。
但早於6月14日,一艘極度超載的難民船在希臘海岸附近沉沒,之後的4天,雖然營救了104人並打撈出82具屍體,估計仍有300至500人失蹤。美國大小媒體卻對此幾乎不聞不問,直到6月24日,奧巴馬表達憤怒,指出這種過度不平等將危及美國的民主,主流傳媒才對希臘海難稍作補救性的報道。
但問題不在於傳媒本身。自1980年代後,一種現象逐漸浮現,乃是數十年積累的報紙銷量、電視收視率,讓傳媒工作者清楚知道大多數讀者或觀眾的偏好。久而久之,編輯會優先選擇、側重突顯最能吸引最大多數人或其目標群組的新聞,結果反過來進一步縮窄讀者或觀眾對現實的認識、視野。
有學者稱之為「框架化」(framing)。也就是說,讀者或觀眾只能通過一個有邊限的「框架」(frame)來認識世界;傳媒(包括新的社交媒體)在框架內所展現的,就變成讀者或觀眾所了解的所謂現實。這種對認識現實的限制不僅促成無知,而且導致無恥。
在香港,關於名人的花絮、災禍、醜聞,傳媒通常會持續報道、深入跟進。至於有未成年人因販毒被捕,當然會負責任地(簡短)報道,但僅此而已。法庭在定罪後的判刑,少有提及;誰是毒品購買者更不會稽查。
傳媒因為讀者或觀眾對普通人悲慘事件較少興趣,傾向以淺層、即吃式報道草根市民不幸事件及少年罪案。直接後果是降低公眾對貧弱被欺凌的警覺、淡化公眾的道德意識,導致眾多社會問題因被忽視而不斷深化。
例如7月13日,警方「檢獲18包大麻糖、4張俗稱『毒郵票』的興奮劑紙……涉案毒品200元至1000元不等」。單是這種低濃度的毒品都已經是這樣的價格,可以想像那些高純度的可卡因之類的售價肯定很高,那些消費者當然不是普通學生,而是高收入者。在缺乏揭露並缺乏流傳未成年毒販的苦痛的情況下,富裕的可卡因消費者必然會繼續無恥地在那些秘密派對場所享受吸毒的興奮。
一篇2020年香港大學博士論文(作者是Kate Frances Ann Lowe),通過訪問51名有吸食可卡因習慣的外資企業派港職員,「揭露了香港隱藏的吸毒人群」(unearths a hidden population of drug users in Hong Kong)周末在酒吧區可以輕易買到可卡因,並完全忽視未成年運送毒品者的犯罪後果。媒體曾經做過類似的報道嗎?
奧巴馬的憤怒與媒體對諸類弱者的較膚淺報道,揭示一個「真」相,就是悲天憫人者少、幸災樂禍者多,而對弱勢社群漠不關心者更多。也許真相的善惡,難以區分;但真相的美醜,卻明顯有別。
弱勢社群人數不少,除了誤入歧途的貧困青少年,還有趕不上科技發展的長者、教育程度較低的基層工人;更有錯用科技的電子遊戲成癮者、激烈競爭中掙扎的焦慮抑鬱者。他們的共同特徵之一是,正變得愈來愈孤立無援、自我放棄。
5月2日,在一份名為《我們的孤獨與隔絕流行病》(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的報告中,美國醫務總監指出「孤獨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對個人與公共健康造成的損害……使罹患癡呆症的可能性增加50%、中風增加32%,心臟病增加29%,嚴重性甚至比肥胖和缺乏運動相關的風險更大,會使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近30%。」再次沒有例外,美國媒體僅簡單報道此事;正版新聞和公眾焦點,去了關注某荷里活明星外孫(19歲)吸毒致死事件。
香港綜合型報章則連續多天高調報道某女歌星去世事件。每天如常地簡短報道有人從建築物上墮下身亡,包括秀茂坪12歲女童自行墮樓送院不治、鴨脷洲12歲男童墮樓當場不治。也許不方便追查個別案例,但其背後的問題值得廣泛認真的關注。
現實是公眾不在乎,傳媒當然不會花費資源去跟進。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沒有錯,有太多事情要做的公眾(例如哪兒的咖啡味道更好)也沒有錯。面對這樣一個沒有對錯、難分「善」惡,但奇醜無比、遍及歐美、令奧巴馬惡心的「真」相,香港政府繼兩元乘車優惠後,再創造另一個「美」景,為孤獨或被困隔的弱勢者提供幫助,組建社區「關愛隊」。
關愛隊是特首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政策。全港18區劃分成不同小區,廣納地區組織和團體成為小區隊伍。南區關愛隊4月30日成立,荃灣區關愛隊則於5月5日成立。截至6月底,已合共探訪或接觸超過2000個長者戶及逾1000個其他有需要住戶,為他們提供如緊急家居維修、協助網上登記政府服務等簡單支援。
此外,關愛隊現正準備幫助辨識社區隱形精神病患者,然後轉介個案。德國哲學家尼采(Nietzsche 1844-1900)為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意義,提供了一個前無古人,迄今仍然後無來者的絕妙解釋,乃是只有人類能夠審美。例如日出,除了人類,沒有其他生物知道它有多美,並且能夠用不同的工具來描述它的美,捕捉這種美的景象,歌頌這種美的燦爛。
人類既能審視大自然的美,亦能審視人際間的美。雖然能看到的「美」日漸減少,但只要仍有「美」的一天,人類就值得存在。當香港仍有「美」的一天,香港不僅值得存在,還可以作為全球的榜樣,邀請奧巴馬來港欣賞美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家嫂難防 |
上一篇: | 明復涉通外冤案 鎔基家寶悼老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