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
非牟利偵查新聞機構ProPublica的創始總經理及前總裁Dick Tofel,本月就美國的有線新聞(此處泛指所有cable news,縱然CNN乃近期業界熱話)或許快將消逝,提出了四點尚未蓋棺之定論──然而,這四個「死因」對世上其他正在面對網絡新聞衝擊的主流傳媒機構,亦甚有參考價值。
其一,是報道透過加深社會偏見去催谷收視──在西方社會,不少人一想到新聞報道旨在加深受眾偏見和歧視,往往只聯想起霍士新聞。
就實際情況而論,霍士新聞確是放大了社會所潛藏的種族、階級、政治等問題的偏見來留住觀眾,乃至不惜欺騙觀眾以求迎合他們一廂情願的扭曲想法,例如是選舉舞弊令特朗普連任失敗。
報道存偏見 嚇怕廣告商
然而,其他傳媒亦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彷彿有了霍士新聞墊底,便可以用類似手法挑起社會矛盾,藉以提升收視。套用到本港傳媒生態,縱使我們沒有Fox News,但主流傳媒的報道和評論若只懂追隨網絡某些KOL的挑釁及煽動模式,為求流量採用某些無底線的八卦製作手法來放大偏見和歧視,那專業新聞便自然會失去其存在價值而逐漸消亡。
其二,是縱然保持收視不繼續下跌,卻仍然留不住廣告客戶──為求收視而不惜加深社會分化,也許會留住一群狂熱鐵粉,但他們卻多數並非廣告商的目標受眾。
美國傳媒界的經驗顯示,許多電視台在參照霍士那種「歧視偏見製作模式」之後,即使維持收視在某個水平,卻只能夠吸引一些低質廣告商(例如平價保險),廣告價目表亦只能不斷向下調,結果令廣告總收入下降,於是惟有愈來愈依賴訂戶收入。
可是,要留住訂戶以至吸引新訂戶,便只能用更大力度製作新聞內容的歧視及偏見成份,因而嚇怕更多廣告商,導致訂戶收入的百分比加速上升,形成惡性循環而難逃最終被淘汰之宿命。
其三,是容許受訪者在新聞報道中公然說謊──這個情況主要指特朗普經常在訪問時說謊,卻由於他富娛樂性兼可提供話題予評論員製造更多內容,導致反對和批評他的傳媒反而助長了謊言散播。Dick Tofel建議,對於公然在訪問中說謊或發表煽動言論的嘉賓,編輯、監製乃至傳媒高層應該公開表明,不會再容許他們到該媒體旗下的所有節目,直至他或她正式道歉並澄清事實為何,無謂透過對質而令誤導訊息進一步廣傳。
港媒恐共危言聳聽
其四,是新聞持續加重民粹成份,實際上只會令更多人逃避新聞──新聞報道多年來一直強調面前所出現的危機愈來愈大,但現實是不少國家的罪案率、通脹乃至擾攘三年的疫情皆呈下跌趨勢,新聞機構若繼續形容眼前的危機乃「前所未見」云云,也未免太過欠缺公信力,並且令到很多受眾出現「更大的狼要來了」而感到疲憊的現象。
這個情況放到香港,卻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很多傳媒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一直營造某種由恐共到仇共的情緒,讓許多香港人產生選擇空間正不斷收窄之危機感,即使到了今日「由治及興」之際,依然危言聳聽,哪怕中美關係似有改善,卻依然要說成是兩國心懷不軌,訴諸陰謀論,卻忽略探討國家經濟和地緣政治急速發展之時,有機會讓香港發展哪些新產業,開拓更大空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長車短搭必須遏止 |
上一篇: | 2023年第二季美國貨幣政策回顧和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