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剛於上星期公布其年度《數碼新聞報告》,筆者認為當中最讓人在意的發現是,在全球46個市場合共超過9.3萬份網上問卷的答案顯示,承認自己時而或經常刻意逃避新聞之回應高達36%,接近調查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比率,可以說是自特朗普2016年勝出美國總統以來所掀起的「後真相風暴」之後遺,一直沒有散退。
報告指出,逃避新聞的人主要分成兩類:其一,是避開一切形式(網絡、實體、通訊軟件)的新聞來源之受眾,亦即不論是從專業新聞平台直接發出,還是在社交網絡或朋友圈內轉載之新聞全都不理會的「鴕鳥型」受眾;其二,是限制自己只在某段時間接收新聞,或只看特定題目的相關消息之「紀律型」受眾。值得留意的一點是,逃避新聞者較諸其他人更大機會表示,他們仍會對以解困為本的報道有興趣,卻反而對於每天人人談論之所謂大新聞不感興趣──再次說明解困新聞學的潛力,實在不容忽視。
綜觀全球各個傳媒市場,只有22%的回應表示自己閱讀新聞的習慣是由網站或新聞App開始,比起5年前下降了一成。當中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地年輕受眾的接收新聞方式,已愈來愈少使用網站和應用程式。正如去年本欄也有解釋過,一些學者和業界人士稱之為「側門新聞」的內容(也就是透過社交網絡轉發、搜尋器結果顯示,及通訊軟件內群組間所廣傳之消息),逐漸成為新世代受眾願意接收的主流新聞。
整體而言,Facebook仍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社交網絡平台,但由於Meta不再聚焦發展新聞內容,故此臉書對新聞行業的影響已經並估計會持續急劇下降──畢竟除了更多受眾從YouTube收看新聞以外,TikTok新聞亦不斷吸引大量年輕觀眾:平均來說,此新興勢力在國際層面接觸到44%的18至24歲年輕受眾,當中約兩成會以此接收新聞資訊,儘管西方國家政府大力打壓,但TikTok在亞太地區、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的市場依然以極快速度增長。
從新聞製作角度分析,TikTok、 Instagram和Snapchat等平台跟臉書和推特之最大差別,是新聞機構和記者的角色:新興勢力的受眾願意接收哪些新聞,主要根據明星偶像和網紅的取態以及他們如何「帶風向」。相比之下,新聞機構或記者的留言和跟進回應,在Facebook與Twitter仍然受到相當重視,並於一定程度上影響用戶如何討論新聞時事。不過,積極在社交網絡討論時事的人持續減少──不到22%的網絡用戶表示仍會熱烈參與,卻有47%的回應指自己完全不會參與有關新聞的網絡討論。此下降之趨勢猶以英美兩國至為明顯,較2016年時減少超過一成。至於仍會在網上積極討論時事之受眾,較多是相對高學歷而同時政治立場明顯的男性。
最後,還有關於對數碼新聞的信任程度,整體趨勢自疫情過後持續下跌,今年較去年又降了兩個百分點。而平均只得四成受眾表示,自己普遍來說仍相信網絡新聞,當中以芬蘭的信任度最高達69%,至於希臘則因為過去一年就干預新聞自由的爭議,排在全球末席,對網絡新聞的信任度僅得19%。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