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
中國和美國的關係矛盾交纏之際,雙方的軍事行動又一次出現近距離接觸,形成實實在在的擦槍走火風險。最新事件是上周六(三日)中國驅逐艦蘇州號在台灣海峽攔截美國導彈驅逐艦鍾雲號,蘇州號橫切越過鍾雲號的航道,為了避免碰撞,鍾雲號不得不減速。對上一個回合則是五月二十六日的空中攔截,解放軍殲十六戰機加速衝向美軍偵察機前方,導致亂流干擾。還有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美戰機機翼的距離一度靠近至三公尺。
關於今趟蘇州號和鍾雲號,中美互相指摘對方挑釁。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警告,「不用多久就會有人受傷」。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事實真相是美方滋事挑釁在前,中方依法依規處置在後,中方堅決反對有關國家在台海地區製造事端,堅決捍衞國家主權安全和地區和平穩定。汪文斌稱解放軍採取的行動是應對有關國家挑釁的必要舉措,完全合理、合法、安全、專業,應該糾正錯誤行徑的是美方。他反問,美方官員提到所謂不安全、不專業的事件,為什麼都是發生在中國的領空和領海附近,而不是發生在其他國家的領空和領海附近。
其他國家的領空和領海附近實際上也有緊張場面,南韓軍方昨天(六日)表示,四架中國戰機和四架俄羅斯戰機進入南韓防空識別區,該國出動戰機緊急升空採取應對措施。日本防衞省統合幕僚監部早前公布,自衞隊戰機去年對於可能侵犯日本領空的外國飛機進行了七百七十八次緊急升空,應對中國的緊急升空次數佔整體約七成。
中國和美國似乎都有意願改善關係,認同溝通的重要性,不希望見到「新冷戰」甚至熱戰。為了保持溝通,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周一(五日)率團訪華,同行的還有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岸事務資深主任貝蘭(Sarah Beran),他們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和中國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長楊濤舉行會談,雙方就雙邊關係、台海議題、溝通渠道等進行坦率及具成效的交流。此外,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放口風,期待在某個時間點「我們能看到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會面」。沙利文又說,發生衝突或冷戰並非不可避免。
既然中美雙方都不尋求新冷戰,那麼軍事行動就絕對有必要冷靜克制,美國不應派出艦艇和戰機前往中國周邊海空耀武揚威,中國亦當然清楚,逼近攔截容易發生意外,萬一不幸地「火星撞地球」,後果堪虞。歷史教訓較深刻是二十二年前南海撞機一幕,美國偵察機在南海上空飛行,解放軍派出殲八戰機攔截,發生碰撞後中國戰機墜毀,機師王偉殉職,美國偵察機則在未經中國政府允許的情況下迫降海南島陵水機場。
西方國家在對華政策方面,表現得比較明哲保身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馬克龍反對北約在日本東京開設辦事處,認為北約不應把影響力擴大到北大西洋以外,擴大地緣勢力範圍乃屬錯誤。知情人士指出,法國不願支持任何導致北約與中國關係緊張的做法。汪文斌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亞洲不是北大西洋地理範疇,也不需要建立所謂「亞太版北約」,不歡迎北約把觸角伸向亞洲,不接受把陣營對抗複製到亞洲,不允許任何冷戰熱戰在亞洲重演。
如果北約把觸角伸向亞洲,情況就好比美國艦艇和戰機前往中國周邊海空耀武揚威,說不定引起另一意義的「攔截」,擦槍走火的或然率更高。北約開設駐外辦事處需要所有成員國一致支持,若然法國真的反對北約在東京「插旗」,也許能夠防止西方與中國關係惡化。
美國防長奧斯汀日前要求與中國防長李尚福會晤,惟被拒絕。中方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強調,兩軍接觸交流並未中斷,但對話不能沒有原則,溝通不能沒有底線,當前兩軍交流面臨的困難,責任全在美方。
如此看來,外交的張弛虛實,始終須技巧地展現誠意和顧及面子工程,再透過對話降低衝突的風險,否則新冷戰的憂慮恐怕揮之不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卓永興新任務 領軍「說好政策組」 |